管理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作者: 李儒林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管理心理课程历史和课程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因此,管理心理学课程团队深入进行课程发展历史的思政探索,课程内容的思政探索,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的思政探索,把价值取向寓于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养,培养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思想政治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166-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s a new curriculum concept, which should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The history and content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course contain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herefore, Management Psychology course team explored the history of course development,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politics in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ethods.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is to impart value orientation in knowledge,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who can not only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ha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Management Psych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plore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使课程价值取向出现了向人回归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将学校看作知识技能的传统学校,而是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新型课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其进一步阐述[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围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不仅传授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形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线发展道路。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管理专业教师要用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探索实践活动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管理心理学课程发展历史的思政探索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开始了自己的管理实践,也开始形成了管理心理学的萌芽。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学科,管理心理学是在20世纪正式诞生的。从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历史来看,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深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特别是与管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相互交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管理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进行了“搬运生铁”“铁楸实验”和“金属切削”实验,这些研究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泰勒处于同时代的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观与十四条管理原则。20世纪另一个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韦伯,提出了“官僚结构”组织模式,认为一个理想的组织系统应当结构合理、效率高、职责明确、适应性强。这三位古典管理学派的人物分别反映了那个时代在管理理论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方面,泰勒所开创的科学管理体系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套方法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在泰勒之后,管理工作领域内对人的分析开始得到重视。心理学家、管理人员、工程师开始探索:如何在工人可承受的心理范围内提高其工作效率?疲劳和倦怠是如何产生的?人与机器应该怎么配合?管理人员如何选择、如何科学的培训工人?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探索的背后其实是对管理学科价值取向的建构,引发人们重视人的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科学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取代了古典学派。管理科学学派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成就,研究的问题比“泰勒制”更广泛。行为科学的思想改变了早期管理学说中对人的因素的忽略,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这不但要研究人的肌肉活动、神经活动、操作结构、疲劳及单调工作等的影响,而且应当看到人际关系、社会因素这些更高级、更复杂的问题。行为科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为目的,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行为学派在管理学理论中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促成了管理心理学的兴起。管理心理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价值取向的结果,正因为看重人的心理教育特点,课程从以科学知识为主演变为重视人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对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使课程的思政功能更加明确,满足教育的普遍性和学科专业性的双重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从管理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管理者价值观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对人性的认识问题,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围绕着人性假设而展开,其发展大致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文化人的路线进行。从最初认为管理对象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扩展至人还应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的需要层次是有差异的,且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表现了一定的向“人”回归的特征,因此本门课程的整体设置更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课堂教学不是纯粹知识技能的讲授,而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发现人性观,重新塑造自我。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脉络本身融合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既能培养人的实践技能同时也能塑造人的思想。

二、管理心理学课程内容价值的思政探索

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价值决定了知识的思政功能,知识既是课程的内容,也是思政的载体。本课程采用朱永新老师主编的《管理心理学》第三版,该课程体系包括目标、人力、信息、实践和环境管理心理,在内容上拓展了西方组织行为学以人为重点的个体、群体、组织心理结构,在应用上从重点关注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拓展到包含个人的自我管理。课程知识所具有的结构和体系包含着有关人生和自然的某一侧面的人类已有的识见[3],这些特性体现了课程的思政功能。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和幸福感的一门科学,因此可见管理心理学知识包含着规律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认知。知识不仅反映客观规律,同时满足人需求的价值属性。在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知识章节中,总结了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和“以和为贵”的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人本特色,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提倡贤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主张开明、自由,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中庸之道主张凡事要适度,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的规律。中国古代的管理心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中国古代没有提到目标管理心理,但在荀子《劝学》中精辟地分析了制定目标与实施目标的辩证关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及苏轼《晁错论》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都说明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因此,可以看出知识本身特定“人本”属性,具有“为了人”和“成为人”的属“人”特性的思政功能,其思政功能也是课程最基本功能。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文化自豪感。

再如目标管理心理包含目标定义,目标心理功能,目标与心理过程(目标与认知过程,目标与情绪情感过程和目标与意志过程),目标与个性关系(目标与动机,目标与自信心,目标与理想和抱负)等内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这20年来,有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在目标确定和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自己哪些思维方式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是限制型的还是成长型的?自己情绪特征对目标是正向还是负向作用,目标与个性之间关系是什么?知识点本身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也是同学们日常思考的问题,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清楚如何去理解目标,目标如何分层,目标的价值何在?如何设计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确定一个可以预测、可以量化、可接受的、具体的和有激励作用的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也有中期和短期,在实施过程中去体会短期目标对自信心的影响。以一个周或一个月为时间段,比较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以及随心所欲的学习,哪一种效果更好。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可以反映个体更有效更合理追求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内驱力的唤起既符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又符合思政功能的规定,能将二者很好地融入。

时间管理心理章节中包含着时间管理的原则(积极能动原则、贡献目标原则、计划控制原则和实践发展原则),积极能动的原则就是要求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放在影响圈内,在自己有所作为的事情上下功夫,以心理学家弗兰克为例讲解什么是积极能动,通过罗森塔尔效应了解积极能动的重要性;贡献目标的原则就是要实现正确地做事,使自己成为自我领导者;计划控制原则要求首要的事放在首位,根据自己或组织的目标或使命,确立优先顺序;实践发展原则要求根据自身角色的发展变化,不断学习新的实践管理方法和技术。通过时间管理四大原则内容可以看出,将学习的认知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使知识的价值与学生的价值期待相呼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时间管理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每一代都建筑在它的前一代上,每一代都推动着人们走向更成功地管理自己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知识本身带着“人本”,知识本身也规定了思政功能。其内容反映着人们对于更合理行为的执着探索精神,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通过课程对应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分析自己为什么总是拖延?影响自己时间管理主客观因素有哪些?自己的关心圈有哪些事件?影响圈有哪些事件?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而变得更有作为?如何更科学的管理时间,让自己学习生活更高效?通过本章学习同学能够更科学利用和管理时间,变得真正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控制。

创新心理与管理也是管理心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懂得变革求新的重要性,《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不断求新的重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创新内容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再通过讲述同学们熟悉的华为,让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为什么华为会被认为最具创新力的公司,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公司。学生在学习这个案例后,可以看到华为赢得了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在于创新,同时在创新过程中经历的压力和挑战,一次次将危机变为转机,可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爱国热情,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领学生思想成长。从以上这些知识点可以充分看到该门课程不仅有专业特点和结构特点,其内容本身还具有思政特征。因此在管理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动将专业知识和育人功能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的需要、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的需要,将育人的功能融入知识的讲授,同时”课程思政“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内容的创新。

三、管理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思政探索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更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平台,通知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甚至可以重复多次学习。由于线上课程的补充作用,老师有时间将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