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进举措

作者: 李辰 熊壮 徐学涛

摘  要: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以及地方高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思考如何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培养,提出专硕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措施,包括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培养方案、深化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重构专硕培养课程体系、凝练专硕研究生培养特色、提高实践考核比例等。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学位;材料与化工;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081-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to avoid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professional degrees and academic post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y, including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o the training program,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s' practice base,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r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assessment, etc.

Keywords: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easure

国家对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招生规模日益加大,2015年专硕与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招生比例已接近1∶1,2017年至2019年,专硕报考人数已超过学硕。这说明专硕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考生的认可,就业前景和竞争力与学硕不相上下,甚至企业可能更欢迎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专硕毕业生。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由之前以学硕培养为主转变为当前学硕和专硕并重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体系逐渐健全。在国家政策和就业趋势引导下,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要认真学习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尽快转变观念和角色,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行业企业对专硕研究生这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相关需求。然而,专硕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校材料与化工专硕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举措进行探讨。

一、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材料与化工领域的企业存在着产品多、应用领域广的特点,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很多,需要产品性能要有明显提升,产品品种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高速增长。材料与化工是多个专业调整与学科交叉的产物,拓宽了该专业研究生的知识面与就业范围。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的材料与化工专业自2018 年开始招生,是将该校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1]。

我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材料与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我校广东省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大健康产业及清洁生产技术和新型材料及元器件等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平台,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点是由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三个硕士点融合发展而成的。我校自2017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行列中,2021年获教育部学位办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我院拥有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简称材化)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近两年,随着学校支持力度的增加,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招生规模由2016年的30人,发展到2020年的127人,2021年为134人,其中约一半为材化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规范和素养,能够承担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其毕业生能掌握该学科领域基础知识理论,通过多种实习实践活动掌握工程技术,并将创新创业理念逐步融入工程实践中去[2]。目前有很多关于专硕培养模式的研究报道,但大多数只涉及到如何培养专硕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国家现代企业的核心人才需求,也偏离了国家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现阶段,大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区别认识普遍仍不够清晰深刻,仅停留在专硕不能直博,需要企业双导师制等表面情况,然而专硕研究生培养更倾向于使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论文选题要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二者需高度统一,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应不低于对学硕的要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期,地方高校对于专硕与学硕培养体系基本一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差别不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最后导致专硕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具备应有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用人单位无法下决心录用该培养体系下的毕业生,因为企业还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培训缺乏实践能力的新员工。上海交通大学的蔡小春等[3]对全日制专硕和学硕课程的同质化、企业和高校对专硕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项目式实践课程的优势值得推广。专硕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企业为主,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真正做到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实践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注重专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专硕研究生在学校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以实际项目深入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这样在技术创新方面就能得到学习和训练。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进措施

(一)改进思路

针对当下地方高校专硕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适合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理念、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综合考评制度”等教学理念,将该理念体现和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方法、课后学习实践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

(二)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近几年陆续出台若干关于如何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其中专门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指导意见,主题要旨是要求各培养单位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切实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行业领域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为导向,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特色,凝练出各高校尤其地方院校专硕培养特色,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2]。而这恰恰是高校院所研究生导师所普遍缺乏的教育能力。重庆科技学院较早响应国家号召,在2014年就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4],“2”即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4”即教学研用“四结合”育人,“6”即校企协作“六共同”育人(高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导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共同规定管理制度),“1”即全程贯穿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该系列措施实施后,校内外双导师责任分工明确,导师指导过程贯穿整个研究生育人环节,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满意度和认可度都较高,可谓三赢。笔者认为,在“六共同”基础上,可以再加两项,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共同商量给学生选题、共同参与学生开题、答辩等重要汇报环节。

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点2021年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工作,明确本学位属于工程类专业学位,是为培养材料与化工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校秉承“立足侨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创新和探索,积极构建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度,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由各自单位熟悉应用型项目研究特点、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是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资深研发人员担任,学校统一颁发聘用证书并进入校外人员年度考核体系,校内外双导师分工明确,双方共同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工程实践、毕业答辩等重要环节,部分课程可在企业由校外导师实施完成。学校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为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材料与化工行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加大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力度

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专硕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开展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活动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南京农业大学姚志友等[5]探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与“集体培养、导师团队指导”培养方式,提出建立专硕研究生教育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切实发挥好校外导师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职业需求导向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解决企业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的某一实际问题,或校内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企业重点项目联合攻关,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时长的“实践过程”,确保学生具备初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目前我校各专业专硕校外实践时间在半年至两年不等。在广东省教育厅和学校项目资助下,我校近年来在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多家企事业单位挂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践教育平台。在校企联合培养专硕研究生过程中,受地域和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校内外导师的合作程度较低,没有经常性常态化的深度融合,导师指导仍处于“形式融合”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等[6]明确提出:“应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内容”,马教授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重视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强化专硕与学硕培养的“异质性”。受此启发,我院材化专硕研究生培养实施“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即研一上学期课程学习课程安排紧凑,集中在校内完成教学,后面一至两年可以全身心在企业完成专业实践,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生产研发实际情况,需解决实际问题。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或者双导师并重的原则,共同培养专硕研究生,双导师各司其职。高校和企业双方应具有较好的研发合作基础,共建学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或示范基地,企业导师或其他外聘企业高工定期到学校讲座,将企业最新的研发动态和生产实际传达给学生。

专硕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企业应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相应的科研设备及科研条件,有适合研究生参与的项目和较充足的研究经费,同时能提供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过程中,以企业遇到实际研发问题为契机,可零距离地接触到生产一线,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外导师的全方位指导下,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学生毕业后即满足相关领域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的相关需求。目前我校已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深圳科伯尔生物科技和江门新财富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由双方导师负责相应培养计划和制度的落实及执行,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严格把关。目前,已同省农科院茶叶所联合培养专硕研究生十余名,合作发表SCI论文7篇。

(四)重构适合专硕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必须把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引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位点负责人应深入思考如何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实践类课程,通过重构专硕实践课程体系,创新专硕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构建更适合专硕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作为国内化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高地之一,国内高校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尝试[7-8],如华东理工大学增设了化学工程领域前沿讲座等工程应用型课程,立项建设了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分离工程等课程,编写了《化学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等适用于工程硕士教育的相关教材。高等反应工程和高等分离工程两门课程分别获批全国工程硕士专硕教育在线重大和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已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堂实现在线授课,效果良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