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作者: 胡海辉 雷婷婷 陈旭 张莉莉

以学生为中心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0

摘  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和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交叉特征。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课前不知所以然、课中教学一片哗然、课后作业一片茫然、期末考核苦不堪言等痛点问题。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基于技术创新背景提出教学创新策略,以学习效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革为原则,围绕“概念-理论-方法-技术”课程主线,构建“五位一体导向”教学模式,结合真实项目、星熠植景、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学的教学效果转变。通过形成性考核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把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从教学创新改革效果看,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加,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技能显著提高。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植物景观设计;教学创新;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130-04

Abstract: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core cour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specialty, which has the cross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rt and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some pain points, such as not knowing why before class, teaching in class, homework after class, and the final examination is unbearable! Taking the course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strategy: Taking the learning effect as the guidance, student-centered and continuous reform as the principle, focusing on the main line of "concept theory method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the "five in one guidance"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real projects, star planting scenery,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effect from passive listening to active learn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further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imely grasp the comple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reform, students' initiativ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before and after clas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Leaner-centered;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ideas; Innovative methods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该目标,高校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途径”,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近些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研究范围涵盖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2]、教学模式[3]、课堂教学评价标准[4]、课堂交互活动[5]、课堂评价体系[6]、理念构建与改进策略[7]、课堂教学设计[8]、美国本科教学改革评价方法[9-10]等。其教学理念、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等相关成果对本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学科属于工学范畴,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核心课程,与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打造天蓝水净的美丽中国及创造时代和世界的中华文化等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关系都很密切。如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rian Clo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而我国陈俊愉院士也曾指出:“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而学科的最大特色应该体现在园林植物方面”。由此可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在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国内高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板书授课形式,缺少数字化和虚拟仿真技术支撑,课堂缺乏视觉感知的过程;课程内容概念较多,缺乏真实案例,其知识记忆和设计应用均受到影响,学生设计中碰到具体问题有时不知该如何解决;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常陷入片面、孤立的误区,难以形成各门课程知识的触类旁通……[11]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创新改革研究为例,进一步探索本课程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本研究成果对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可以归纳以下四个方面:课前不知所然、课中教学一片哗然、课后作业一篇茫然、期末考核苦不堪言。

(一)课前不知所以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传统教学,课程前期没有任何教学逻辑引导,学生在学习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生态学等专业课程时期没有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知识意识,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植物识别、植物群落生境特征、植物种植平面构成、植物空间塑造、绿地植物景观情境体验等方面知识体系储备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效果。

(二)课中教学一片哗然

目前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多数还处于传统板书教学范畴。课堂中某些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声情并茂地讲解和植物景观相关的美学、美景,但台下学生聊天、看手机、看考研书籍和课外书籍等现象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一片茫然

植物设计需要较强的文学功底(设计理念)、较高的表现水平(图面表达)、较好的表达能力(方案汇报),但传统教学中课后作业缺少三匠(画匠、说匠、文匠)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个别院校授课中出现一套图纸考核完毕,学生时常闭门造车将虚拟画图等同于设计,多数学生熬夜画图身心俱疲专业能力又得不到提高。

(四)期末考核苦不堪言

传统教学缺少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过程,造成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与解决。长期以往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质量较低,学习中画图的时间投入与设计能力的输出多数时候不成正比,学生学习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创新理念及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课前不知所以然、课中教学一片哗然、课后作业一片茫然、期末考核苦不堪言”等教学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创新理念及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以学习效果为导向(OBE),采用“逆向设计”思维方式,按照“预期目标-学习效果-学生学法-教师教法”的教学思路开展概念类、理论类、方法类、技能类等四类内容设计,并按照“课程总目标-章节子目标-具体知识点目标”的逻辑关系组织内容。首先,结合慕课、虚拟仿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资源,构建“以内容为导向”通识类课程内容的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测试。其次,通过线下课堂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真实项目,实现方法类、技术类等内容知识的教授。此外,选择国内外著名植物景观设计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虚拟仿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教学等教学方法,利用植物景观设计慕课平台、虚拟仿真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采用技术导向、问题导向、内容导向、思政导向、成果导向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讨论+角色转换+言传身教+经典案例+真实项目+虚拟体验”等六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提高学习效果。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的教学支撑模型(ADDIE模型)或BOPPPS方法。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必须满足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因此,本课程教学评价以持续改进为机制(CQI),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中,教学过程性评价围绕学匠、画匠、文匠特征进行相应活动项目客观评价,并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效果达成情况,使学生对学习效果及过程性考核有明确认知。结果性评价为期末综合考核,包括评价大论文和设计大作业两个部分,突出其完整性。整个考核中遵循“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循环逻辑(PDCA循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三、解决课程“痛点”问题的创新方法及途径

有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创新理念及思路,还需要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及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五位一体导向”模式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采用“五个导向”(EEBHM)教学模式,即“成果导向”目标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开放式教学模式、“内容导向”探究式教学模式、“技术导向”创新式教学模式及“思政导向”引导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一度四性”的教学特征恰恰符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作虚拟漫游视频吸引学生看,体现创新性;通过漫游视频背景音乐及语言特质吸引学生听,体现有用性;通过变化莫测的抢答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想,体现高阶性;通过求真务实匠人精神引导学生心灵共鸣,体现挑战性;通过真实项目场景踏查吸引学生做,体现真实性。该“五位一体导向”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堂一片哗然问题。

(二)“虚拟仿真+数字+智慧”使自主学习不再受到局限

课程结合创新改革建立了“虚拟仿真+数字+智慧”的教学平台和系统,并自主开发了“园林植物景虚拟现实设计”“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虚拟仿真设计”等多个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以及寒地乡土植物资源虚拟仿真教学模型库(植物模型+场景模型),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植物分类、群落特征、平面构成、空间塑造、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教学痛点问题。此外,包括PPT 课件、漫游视频、优秀作业在内的课程资料在教学中实现共享,充分满足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教学+科研+实践”师资团队使创新教学不再缺少方向

课程团队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多名教师。其中,课程负责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习,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教学能力。课程师资成员中,两名讲师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期间,其研究方向均为虚拟仿真相关内容,为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其他成员从事公园设计、环境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多年,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本课程结合绿地景观与数字虚拟技术“教学+科研”团队已形成“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并结合校内外联合教学形成了“多校+多师+多课”一体化教学体系,突出了学科交叉及校企联合的教学优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