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 张军 曾文权 郑述招
摘 要:2019年“双高计划”的实施、落地,标志着国家职业教育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培养对象呈现多样性特征,这为入选“双高计划”的院校和专业群在面临扩招生源结构复杂、学情不一等特点下,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提出了挑战。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为例,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课程体系、打造智慧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探索模块化学分制推进柔性管理等,满足不同生源类型诉求,实现人才分类精准培养。
关键词:扩招;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分类;差异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143-04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Double High Plan" in 2019,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benefits those double high colleges with "one mill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bu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for them to realize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diversified training object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situat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differentiated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Through innovat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large-type enrollment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building a big data cloud platform to promote resource sharing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and realizes accurate personnel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Keywords: enlarging enrollment;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classification of talents; differentiate cultivation
2019年是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新开端,1月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高”建设计划[1],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战略[2]。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支持“双高计划”“百万扩招”的政策、措施,如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也专门发布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3]。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4],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尤其是入选“双高计划”的197所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时代重任,通过大规模“百万扩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更好履行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以及世界水平的示范建设效应。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动适应高职大规模扩招生源多样性、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以及“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定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IT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华为生态链”人才培养高地,全面对接“云移大物智”和华为自主可控鲲鹏技术生态体系,分析计算机大类招生、多渠道生源的特点,细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岗位类别,创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模块化岗位课程体系,打造智慧教学实训实战云平台推进资源建设共享,探索模块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推进柔性管理,实施多元考核与评价等,积极践行人才分类精准培养改革,有利于扩招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高水平专业群高标准建设,实现因材施教、人人学而出彩。
一、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软件技术专业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逻辑,以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软件技术)为龙头,以及两个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两个新兴特色IT专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共5个专业组成,在校生规模3 500余人。专业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教融合为主线”,形成了“大一自然班、大二岗位班、大三项目班”的“异步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特色(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中,软件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
专业群积极响应高职扩招战略,已全覆盖开展普通高考、学考、3+证书、三二分段、高职专业学院等各种形式招生,生源涵盖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学考生、3+证书、退伍军人、新型农民工等多种类型。扩招生源在教育经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学情各异,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多类型生源及“00后”学生定制化学习需求,高水平专业群面临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培养的问题;同时受限于高职院校资源,部分扩招生需要在中职院校、培训机构等校外教学点完成课业学习,存在“异校”乃至“异地”培养的现实情况,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缺乏,如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远程保障与监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软件技术专业群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扩招背景下生源结构复杂多样、技能多层次、“异地异校”培养等问题,软件技术专业群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原则,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纵横相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及实施多元考核等措施,全面对接华为数字生态细分岗位,实施差异化培养,帮助目标不同、起点各异的各类学生完成学业,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创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扩招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生源技能基础上,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士兵群体与普高毕业生不同,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IT行业相关设备与平台[5],掌握了一定层次的专业技能。这些群体除了学历提升外,更希望通过继续学习和进修掌握更多技术技能,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6]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相关专业领域能力,帮助其快速重返社会,更上一个台阶。软件技术专业群科学分析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各异的多类型生源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实施人才分类、差异化培养,申请的“计算机大类”招生、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招生培养改革试点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创新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
专业群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华为技术生态,应用网络爬虫,获取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构建IT产业人才大数据,细分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云、移、大、物、智”全技术体系开发、设计、测试、运维、服务等5类共16个岗位,运用mahout、spark-Mlib等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式工具分析岗位,通过词云、词频反映的技术热点,与华为公司及生态企业共同确定各岗位重点技术技能,根据岗位不同、生源各异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以及基础数据、学科成绩、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潜质等,建立学情大数据,设计学情数据与岗位技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模型,通过特征、权重、关键值等关联算法得出“学生-岗位、学生-项目、学生-就业创业”最优匹配值,作为学生选择专业群岗位班、项目班等的重要参考。实施“大一基础通用能力-大二岗位专门能力-大三个性化发展能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培养过程,贯穿基于课程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思路,开设多样化课程模块,开通跨专业、跨岗位修读机制,实施按专业群岗位分类教学和多形式的个性化培养,实现“创新实践型、专业复合型、书证融通型”多类型目标,促进人才差异化培养,满足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和学历提升的个性发展。
(二)1+X引领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扩招生源在年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从业经历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着实际差异,软件技术专业群注重共性与个性共存,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引领,构建对接IT技术链的“基础通用-岗位核心-个性化发展”的纵向贯通培养、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实施16岗位模块课程互选、互认,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岗位的横向融通学习机制,满足学情各异的学生学习需求,形成兼顾统一性与差异化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模块与成长路径。如图2所示。
第一学年大类招生组成自然班,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人才共性的通用基础能力,设置公共素质教育平台课和专业群平台课,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平台课学习,掌握专业群技术领域通用IT知识,夯实岗位工作能力的宽广基础,增强专业(群)认知,培育兴趣和特长,据此选择岗位方向。第二学年人才分类组成岗位班,根据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岗位需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动态设置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深度融入华为HCIP、HCIE系列认证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知名行业企业认证考核内容,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校企联手构建资源统筹、动态调整的专业群Web前端、大数据处理、网络管理等16个岗位课程包,学生选择其中1个岗位模块完成学习,掌握岗位核心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项目分类开设项目班,以学生创业、跨专业就业、升学等个性发展需要,设置多类型个性发展模块课程——企业真实项目实战课程、“1+X”证书课程、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课程、技能竞赛课程、学历提升准备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创业、升学、竞赛、考证等需要,选修相关课程(模块),有效支撑“大类招生、分类精准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扩招学生分类成长成才与高质量就业发展。
(三)打造智慧教学实训实战云平台
为更好适应国家双高计划及“三教”改革要求,软件技术专业群以泛在、智慧、自主等学习改革理念为指导,依托华为公司云计算、大数据、5G移动网络等先进技术优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建成集在线教学、实训实战、及时反馈与质量评价等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专业群核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云实训系统颗粒化资源,打造“云中课堂”,逐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按照“课前导学-课中内化-课后提升”的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为自主学。同时,平台实时采集、清洗、转化与存储“教与学”过程化数据(如考勤、课堂教学、课程评教、课程成绩、作业、X认证、顶岗实习、就业、性格等信息),结合平台的挖掘分析机制实施数据治理,经年迭代建立人才培养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教育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对“课程、教师、学生”等进行数字画像。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及轨迹,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参与度与表现,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实现生源各异的个性化学习智能推荐、管理等培养过程监控,实施专业及课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实现差异化人才精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