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菊平 余义和 张会灵

摘  要:园艺植物育种学是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发挥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人才的重要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挖课程的思政内容,采用正确的思政路径,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170-04

Abstract: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horti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horticultural talents. With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core, this course clarifie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digs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he course adopts the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and implem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rs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unity of quality promotion and value guidance.

Keywords: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talent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高校担当着培养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将“立德树人,以德育人”落到实处。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2]。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也较强的本科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通过改良园艺植物的遗传性,使之培育出的优良品种更加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园艺植物栽培种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园艺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立足于基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发挥好以德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在尊重课程自身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授课内容灵活、恰当地植入思政元素和文化、价值基因,润物无声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统一。

一、定位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园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知识方面包括种质资源、引种、选择育种、常规杂交育种、优势杂交育种、营养系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新品种保护和良种繁育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就素质而言,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在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思维判断的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师风引领学风,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深挖和提炼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德育功能以及价值范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格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强化家国情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三全育人”格局[7]。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园艺植物育种学与“思想理论政治课”相加,也不是在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纯粹地讲思想理论政治内容,而是以园艺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为主线,不改变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专业必修课属性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育德元素和文化、价值基因,在理论知识传授、行为养成、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园艺植物育种实践中各类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育种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科形成、发展的脉络;对育种科技创新过程中涌现的育种案例和育种人物事迹,尤其是对我国学者的贡献产生共鸣;关注农学人文,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农、爱农、研农、服务农业的家国情怀。

二、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内容

(一)以师德师风引领学生职业道德和学风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反映。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勇于奉献,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牢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全面、系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只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任课教师信念坚定、道德高尚、业务过硬、仁爱之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遵循学术研究道德规范,课堂讲授纪律严明。授课教师将纪律约束和正面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课程日常教学中,传播时代心声和社会正能量。对教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如对学生上课迟到现象不问不顾、教师随意调停课、授课内容不熟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答、对学生不当的言行不加批评或干涉、批阅作业或实验报告不认真、试卷内容不够科学合理等等,一旦发现严肃处理,甚至影响到教师评先评优或职称评定。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教学案例诠释育种创新价值

结合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教学内容,对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的重大科技创新过程进行详细剖析,以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价值塑造。1991年Paul等将ACC合成酶的一个cDNA反义系统导入番茄,转基因植株番茄的乙烯生物合成严重受阻。在表达反义RNA的果实中,乙烯合成被抑制达99.5%,这种果实不会出现呼吸跃变高峰,番茄红素积累也受到抑制,成熟期推迟。室温贮藏的反义转基因番茄比对照果实有更长的货架期,成为全球首例通过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志彪等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乙烯形成酶反义基因导入番茄,得到了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系统D2,再结合杂种优势育种方法用常规品种A53与其杂交配组育成杂种一代“华番1号”。“华番1号”与当地主栽品种“早丰”产量相当,但耐贮藏性明显优于“早丰”,且品质佳、适应性强,在13~30℃下可贮藏45天左右,1997年通过农业部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审批,1998年通过品种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农业部批准上市的转基因植物品种。把这些案例恰当地融入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对民族文化传承及其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感,为国家繁荣、科技创新、民族强盛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支撑。同时,学生学习完案例后,会发现科技要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行的。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具备不被传统观念禁锢的智慧、敢想敢闯敢拼敢先敢为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意志、不怕质疑的信心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才能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实现显性、隐性教育的结合[8]。

(三)以育种故事强化学生爱国情怀

将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补充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跟踪园艺植物育种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从国际化视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绪论部分向学生介绍全世界范围内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植物的优良品种资源和市场动向,对传统的和现代的育种技术如引种、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优势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的最新进展进行横向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实践应用都应取长补短、兼容并蓄,闭门造车、出门合辙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陈出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的国际视角和格局,登高望远,站在全球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态势,对世界科技文化博纳兼容,更好地服务国家事业。

园艺植物育种学发展到今天,所有的理论和技术都来自育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他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质疑挑战、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团队协作等品格和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人才不可或缺的职业情操,这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生涯以及职业稳定性等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在育种实践中,处处都有职业精神的渗透。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方智远研究员,从事蔬菜育种50载,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勇于创新,在中国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成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1号”和系列甘蓝新品种,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胞质雄性不育技术上获得了拥有自主创新性知识产权的领先成果,研究总结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技术等成果对中国甘蓝遗传与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不畏艰险、勇追梦想;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不图名利、只为人民的境界;坚定自己的理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这些案例的有机融入都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职业品质的构筑等带来强有力帮助[10-11],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人砥砺前行,奋斗新时代。

三、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工作始终,实施教与育、显隐性教育的融合贯通,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深挖课程的育德元素和育德功能,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使“学农、爱农、研农、服农”理念成为价值取向及行为。在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农耕文化、解决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农情怀以及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养成、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二)专业理论与实践育人共融共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拓宽课程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实践育人渗透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蔬菜良种推广”社会实践队多次赴栾川、汝阳等开展科技支农社会实践活动,实地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了生产中品种退化、效益降低的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