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的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梁艳峰 郭永春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本科生在工程技术领域内专业性英语能力培养亟待加强。文章首先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结合西安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情与学情,对本科阶段英语学习进行全过程规划,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学习不断线”课程设置特点。在各阶段除英语相关必修理论课外,以讲座、选修课、学术报告、竞赛、学术活动多种形式进行衔接,形成一套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材料学科;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001-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English ability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 of 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major i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whol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English learning is plann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inuous line of English learning with students-centeredness" curriculum is highlighted. In addition to English related compulsory theoretical courses, lectures, elective courses, academic reports, competition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at various stages are used to form a set of teaching plans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English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Keywords: materials discipline; practical English ability; teaching explor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踊跃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日益凸显,任何一个国际化人才毫无疑问都必须掌握英语[1-2]。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之间的跨国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新形势对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3]。然而长期以来,与大众化、日常性的基础英语相比,本科生在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专业性英语能力往往得不到重视。
著名英语教学软件开发商戴耐德早在2016年宣布推出专业英语认证课程,将旗下专业英语认证课程(DynEd Pro. Certification)与欧洲共同语言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CEFR)对应,为用户带来以目标为导向的英语学习,并明确指出过程性评价是专业英语学习的未来评价方向[4-6]。可以大胆推测,在未来很有可能毕业生英语水平不仅仅以CET4级或CET6级区分,还要以学科英语级别划分。因此,如何立足专业、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锻炼学生以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就愈发重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如何改革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体系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包括:英语课程按照职业导向开设分类细化子课程;建立学生为核心的项目小组学习模式,从立项至成果进行工作过程学习效果评估,教师定位转变为引导、监督和评判[7-9]。但国内从理工类本科全阶段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并不多见。本文结合西安工业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论述本科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方案的建立。
一、国内外高校本科阶段工科英语课程教学状况
(一)国外院校本科阶段工科英语教学情况
英语对日本来说也是外语,日本高校也没有有些国外高校的全英语环境,教学语言还是以母语日语为主,这一点与中国相同。因此国外理工专业学术英语教学情况以日本为例具有更强的参考性。日本很早就意识到应将外语作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10]。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从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必修英语课程共10个学分,分为两大板:英语Ⅰ和英语Ⅱ(如图1所示)。英语Ⅰ平均为每班110人左右的大班。上课内容主要是听力和阅读,然后是根据听力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教材是由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自编,题材涵盖文理各科。
京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英语必修科目中包含学术英语阅读和学术英语写作两门课程,各1学分,每个班35人左右。Academic Reading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而不同,每两周选定一个专题,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讲解。有的专题整个学期就是选定某一本原版英语学术著作进行研读[11]。
早稻田大学的特色是对学生、专业老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需求调查,把学生的应对考试需求、工作英语需求与科学技术英语需求融合起来找到共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学术英语四年不断线的一条龙课程[12-13],见表1。
除日本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外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工科英语教学也富有启示[14]。以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的电动汽车专业为例,本科学制为三年,180学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占10分;由3门不同类型的英语课组成,如图3所示。该专业的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生产实践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术语积累量,能够用英语撰写操作手册,与国际组织和企业就专业内容良好沟通。
(二)国内院校材料类本科生英语及其相关课程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英语安排在一、二学期,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同学需要在三、四学期继续学习大学英语;绝大多数专业课及方向选修课为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没有单独的专业外语课。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突出优势是专业课程全英授课比例高,学生选课不受学期限制。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材料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学年开设大学英语、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开设了两门全英授课的专业课和一门专业外语课,做到了各学年均有英语教学覆盖。
(三)西安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的英语课程教情与学情分析
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西安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源于1955年建立的机械工程专业材料成型方向,1979年设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3年设立铸造专业,1998年国家专业调整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和铸造专业合并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表明,2016-2019级英语及其相关课程的设置未能覆盖到每学年,2016级卓越班自第6学期后就没有英语相关课程,所有的材料科学基础(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均在专业外语课程之前;从大学英语到材料科学基础(双语)课程之间没有过渡类英语教学;2016级、2017级和2018级学生在大四阶段也缺乏与毕业论文、求职及考研等实际需求有关的英语指导课程。整体上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汉英双语课程数量少、无全英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未能做到大学阶段全覆盖。
为了掌握不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和学习状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金属材料工程17级、18级、19级三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网络不记名形式并制作了二维码海报,共收回作答问卷278份。总体上就基础英语水平而言,85%左右的学生对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学习是有兴趣的,但大部分学生需要借助于工具翻译和阅读专业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不高,能应对面试中英文自我简介的同学仅五分之一左右;目前学生对全英授课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并且大一、大二学生绝大部分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课程到专业课双语或全英教学之间设置衔接教学环节。大一和大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不知道英文文献的获取途径;对于ASTM、ASTM、SCI、EI及IF等国际科学界常用缩略语含义,完全清楚的学生偏少,说明学生在国际视野方面还非常欠缺。同样,本科生参与学术会议的比例也较低。对于大学阶段开设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专项英语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调查,即使没有学分,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特别是在求职面试和考研面试两项,说明学生已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在专业领域内英语能力提升方面,学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希望能加强听力练习、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及多举办学术活动。
二、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方案的提出
方案设计所遵循的思路是在不增加学分的前提下,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达到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的教学目的:(1)对已有包含英语教学的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扩充、教学手段创新;(2)相关必修课程的英语教学引入;(3)以选修课、讲座、报告以及竞赛等为载体对英语教学进行衔接、弥补和强化。
根据调研获得的教情、学情分析结果,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出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持续提升方案:对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进行全过程规划,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学习不断线”的课程设置特点,配合各阶段英语相关必修理论课,以讲座、选修课、学术报告、竞赛、组织参加学术活动多种形式,构建一套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全覆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补足外语短板真正掌握使用英语,能够在跨语言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持续提升方案图如图4所示。
1. 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将前三学期的通用应用教学与专业学术英语通过选修课与讲座形式的科普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衔接起来。这是基于在已有培养计划中,学生在第一、二、三学期的英语学习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主,第四学期开始接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间缺乏过渡和衔接的状况。目前的课程体系中通用英语和专业关联度低导致学生在首次接触双语教学和原版英文教材时,不仅觉得内容上生涩,词汇量大,而且听说读写的高要求让学生觉得学习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在学生接触专业课双语教学和大量专业英语文献之前,设置过渡类课程,使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教育衔接起来。因此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以选修课或者讲座形式,讲授科普类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旨在扩大词汇量,增加学生阅读面,初步建立学术英语的语境和语感,初步掌握专业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一般学术英语,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和学术素养,拓展国际视野,为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双语)课程铺垫。具体教学以认识世界科学家、科普小短文读写及微视频跟读形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基础英语积累到能在专业领域内应用英语的转变。同时,在大一第一学期还可以借助于专业导论必修课程,通过汉英双语向学生初步介绍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