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于平 傅冰

摘  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深度剖析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基础上,从“强化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多管齐下,打造国际化教师团队”“多方借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力度吸引留学生,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依托优势学科,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进行思考和探索,期望能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033-04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double first-class" strategy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cours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and guid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teachers, deep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increasing effort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eating the brand of "studying in China" and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urs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graduate teaching in China's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graduate cou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伟大征程。“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与“四个全面”战略相配套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世界的眼光、目标及水平,制定的指引我国大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高校快速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实现教育质量质的飞跃,最终建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肩负着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聚集高端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双一流”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先全世界,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国际化。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从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以及教育环境的国际化等方面入手[1]。课程教学既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载体,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课程国际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途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课程国际化的基础之上。

一、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现状及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是当前国内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国际化课程应具备如下特征:国际化的课程观念、国际化的课程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等[2]。

“双一流”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从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体现在适应国际化的“双语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外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程度还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高要求,无论是从建设的广度还是深度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双一流”高校战略的完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国际化不足

国际化的课程建设既是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关键,也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需求。

首先,国际化的意识及理念迟滞落后,缺乏国际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部分高校对于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只是肤浅地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没有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深层次的意义。

其次,大部分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仅仅只是过程中采用了双语教学、参考培养方案及引入双语教材等措施,但总体上来说国际化课程的比例远远偏低、教材适用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开设约600门含国际化内容的课程、80余种外语课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设置远未达到这种程度;同时,一味地照搬国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最后,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我国高校已经把微课、MOOC、SPOC、精品课程、在线课程以及国家教学资源库等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一线教师过分依赖板书+PPT这类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课程教学模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则更倾向于TBL(team-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eased-based learning)等课程教学模式方法[3]。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科研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均处于主体地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对于高校国际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国际化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所谓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高校教师通过国际间交流合作,学习、吸收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机制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是我国高校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必然趋势[4]。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包括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共同特征。国际一流高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比例一般均在五成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八成,我国香港特区高校外籍教师比例也已超四成。其中,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建校历史不足20年的高校,国际化比例的师资队伍是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排名前50强亚洲高校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师资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部分教师质量堪忧、优质师资外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高校对于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认识不足,认为国际化仅是简单的师资交流,忽视了过程建设的实质,且缺乏相应的建设管理机制;同时,由于经费、政策和所处地域等因素也限制了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三)国际交流合作不足

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高校机制、动力的重建与更新[5]。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存在着国内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或者缺失、经费不足、交流规模小、范围窄、交流层次不高及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同时,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大多处于学校层次上,专业、学科层次交流较少,严重制约了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国际化。

(四)生源国际化程度低

留学生的数量及质量是衡量一个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杆,高素质的留学生资源有助于摄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思想,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然而我国研究生生源国际化程度较低, 且长期以来呈现“留学顺差”。在数量及质量上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其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比例及数量均远低于诸如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且高层次、高水平的留学生数量较少,留学生生源地呈现结构性差异,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

二、“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探索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

(一)强化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是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备环节,建设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依托国家“双一流”战略,以“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际一流、面向国家需求”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的单一重心拓展到“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多元方向。

学校要强化国际化理念的指导,将课程国际化纳入整体战略布局、建立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课程在全世界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参照国外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国际化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研讨,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相关目标和标准。同时,围绕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全方面、系统性地构建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推进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良好的学科领域生态。搭建“校内科研中心+科研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推进学科实践环节建设国际化,建立国际化的课程实践体系。

同时,相关教务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做好课程分类,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别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国际化的要求,在积极引进优秀双语教材的同时,注重与国外知名高校、行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教材,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将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反映到教材中,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组织骨干教师完成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开发,为教材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优质教材资源,吸取其精华,丰富教材内容。

(二)多管齐下,打造国际化教师团队

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建设国际化课程的重要保障,建成“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质量。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必须多项举措并举、多管齐下,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提升国际化的师资素质、丰富国际化的师资活动形式、扩充活动空间及健全师资管理制度等方面多管齐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