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作者: 雷小苗 魏茜 杨名

摘要:新时代,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发挥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理论课教学中嵌入科学家精神、在实践课教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师生互动中体悟科学家精神等途径,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以及外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塑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谦恭、质疑、创新、协作的人格特性,锻造其质疑、思考、假设、求证、试验、执着的科学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75-06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build a world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power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containsa powerfu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and innovative culture. By embedd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courses,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of scientists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cours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and students, the core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s "scientific spirit" and connotes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innovation, truthseeking,ded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annedspaceflight" and "lunar explo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ap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 of seeking truth, kindness, humility, question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forge their scientific character ofquestioning, thinking, hypothesis,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and persistence, and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scientist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百年来,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1],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在这一奋进历程中,凝聚和贯穿着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代代科学家在实践中铸就的独特气质,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办国办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提炼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实质[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2021年5月,在中科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高校是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发挥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科学家精神融入不够,对科学家精神进课堂不到位。这与我们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不匹配,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目标不相称。深度挖掘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以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及案例库建设工程为依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相关事迹;思政课教师讲好科学家故事,青年学生体悟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时代需要,又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育人需要。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时代需要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高科技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及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贸易格局及全球产业链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核心位置,以科技实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全球创新密集时代业已来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智能网联汽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保护主义和科技封锁要求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更多“从0 到1”的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这些新形势对青年学子发挥创新潜力提出了新要求。

青年学子成长为青年科学家,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滋养。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外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激励青年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掌握科技创新的规律,肩负起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帮助青年一代从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科技创新实践中汲取经验和力量,传承持续创新的信念;有助于引导青年学子见贤思齐,在大国博弈的严峻形势下,坚定政治立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需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贡献智慧和力量[4]。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课程育人需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外部关键核心技术的易得性,使国内的核心技术成长生态难以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市场被发达国家占有。在经济平衡发展期,技术引进有其优越性,能在短期内促进国内企业壮大、快速提升国内经济发展。但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外部科技封锁,突发疫情使得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受到冲击,国际市场受影响的情况下,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青年学子未来将成长为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和企业家,这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5]。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有科学家精神的守护和巩固[6],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和宽容失败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为新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人才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关键重要依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养人,以创新育人,对于培养学生未来成长为拔尖型创新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中发挥担当精神至关重要。

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一方面,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内涵及外延中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另一方面,“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强,均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素养、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科学家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丰富,且基于此内涵延伸出的外延广阔。首先,从内核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科学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精神是一种跨越了国界,在科学研究中普遍需要秉持的精神力量。包括了好奇心、试错精神、质疑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求真求实[8]等内容。其中,科学精神的最初驱动力是好奇心,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对万有引力的探索;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思考元素周期表[9]。好奇心使科学家在坐“冷板凳”的过程中保持热血沸腾。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的塑造,并非是强加给青少年的,而是在引导中让其自我生发的。其次,从内涵角度看,科学家精神是在科学精神的内核基础上,附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科学家有国界”正是因为科学家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在国家需求的导引下开展科学研究,将科学的自由探索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去进行科学实践。因此,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包括“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淤。“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精准诠释。最后,从外延角度看,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不同历史进程中,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秉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对知识的探索,对规律的遵循,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在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践中塑造出了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等。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对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南仁东、屠呦呦、袁隆平和杨振宁等科学家事迹的挖掘与宣传就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

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内涵与外延等不同层面的诠释过程,同时也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过程。一是科学素养培育功能。笔者认为不具有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科学家,不具有科学素养的青年人也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家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青年人科学家精神培养首要任务是培育科学素养。这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二是信念价值引领功能。在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的基础上,塑造高校学子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胸怀祖国、科技报国[10]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的塑造对于引导高校学生未来成长为科技骨干和科技领军人才后,积极投身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实践,担负起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历史经验也表明,当科学家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对国家、社会能产生重要价值时,其创新动力更足,责任心更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