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作者: 周锋摘 要:外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除语言教育的功能之外,还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成为课程思政的特色。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大学英语;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61-05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Apart from language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also clarify the goal of "who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In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and th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becomes a feature of the curricula.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自教育部在二十世纪80年代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来,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讲授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偏重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涉及较少,造成学生用外语输出本民族文化知识薄弱的现象。以近几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为例,试题降低了对句型、语法的难度,侧重考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考核,但考生在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翻译方面却得分偏低。在对名山大川如长江、黄河、珠江,经典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舞狮、灯笼、剪纸等年俗民俗有关内容翻译考核中,无法找到英语对应语,不能用英语准确翻译表达,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对比更为鲜明的是,不少大学生谈论起“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滔滔不绝,但考试中无法用英语翻译“春节”“中秋节”,更不用说翻译《论语》、儒家思想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了。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这里的“文化”不仅指学习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媒介,将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在“三全育人”和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责任重大,任务迫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介绍和传播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使英语课堂成为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传播的阵地,使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培养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总书记在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目前,全国有4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在校生70余万人[2],因此,高校成为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承担着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语言文化对外交流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担负着课程育人,弘扬中华中医药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首先需要理顺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密切关联。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理论经验的总和。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3]。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理论基础、思维模式、文化内涵等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医药也影响、渗透并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历代仁人志士不断继承、弘扬和发展,形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中医药活动中建立起的医学活动规则、规范和秩序[4],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道德观、人身观等哲学思想及天文、历法、数理等多学科理论。中医药在中华文化中孕育发展,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既是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是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总结。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中医药凭借自身“简、便、廉、效”的特点,不仅被全球华人广泛认可,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两部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在2011年就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记忆名录”,先后被翻译成日、朝、法、德、英等多国文字发行。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把“中医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6],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7]。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并出席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时,表达了对继承、发展、利用好传统医学,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发展好中医药事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促进,更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发展规划,中医药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每年约有13 000名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中国接受中医药服务[8],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中国有关高校与伦敦南岸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合作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项目,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中医药文化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既要培养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语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和文化自信教育问题[9]。2020年10月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是进行跨文化教育,通过对该课程学习,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本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的“三全育人”重要指示精神,在“教什么”“怎么教”要选取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和引领取向,对思政教学有重大意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传播能力。
长期以来,外语教育因过于偏向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培育,亟需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表达[9]。大学英语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在目前文化输入输出“内”“外”失衡的状态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从国家发展需求高度梳理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故事”有机植入大学英语课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创新性形式。在中医药文化中,无论是培养“大医精诚”“济世救人”的医德医风文化,还是名医成才文化、医学教育文化等,都与培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高度统一,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载体,以提升文化认知和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以中医药文化带动中华传统文化,着力解决大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失语现象”,提升文化自信。
三、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
1. 故事——优秀文化的载体
《新华字典》对于“故事”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会生活。德国的作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故事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故事虽不一定是个人切身体会,但故事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情节,给予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能扩大读者的认知范围,增加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了解,让人们重新审视故事带来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故事是最喜闻乐见、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西方语言之父”的《伊索寓言》收录有357篇故事。这些故事简短精练、形象生动、蕴含哲理,或揭露矛盾,或抒发人生哲理与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与经验,成为全世界传播最多的作品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海的女儿》是中外小朋友们广泛熟知的《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故事,它由166篇故事组成,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被中国列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和生动形象的人物为历代中国人津津乐道。中外名著中的故事不仅广为传播,还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世界文化宝贵遗产。
2. 以中医药故事带动中医药文化学习
中国古代的书籍经、史、子、集中,医学书籍属于子部医家类,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以故事抒发感悟、记录生活非常常见。读书人“好”书且通晓医术,正是所谓的“大儒乃大医”。北宋的苏东坡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医学家,他的《苏学士方》和《圣散子方》记录了许多药方、药理和药效:“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咏黄芪》),“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服栗》)。唐代诗人韦应物博览医书,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闻名,他自称“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种药》)”,他用“饮药本攻病(《广德中洛阳作》)”“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饵黄精》)”来讲述医药、健康、养生的故事。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以药名作诗“赤车使者锦帐郎,从客珂马留闲坊。紫芝眉宇倾一坐,笑语但闻鸡舌香(《和微之药名劝酒》)”。其中的赤车、紫芝、鸡舌香等都是沿用至今的药材。南宋辛弃疾的《满庭香·静夜思》中写道:“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全文94个字,26味药52个字是中药名,他巧妙地用药名表达对爱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