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途径
作者: 马海鹰 郝秀娟 赵婷 刘健摘 要:对与“亲和力”有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四个途径,一是从人际关系的心理特性入手,在“去权威化”“做受欢迎的人”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二是从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社会性发展规律入手,在“事实+道理”“实践+真理”“规范+道德”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三是从教育目标的选择和设置、教育过程的持续和强化及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扩大入手,在“规划引领发展”“奖励机制”“示范教育”“教育互动”“目标导向”“积极合作”“正向赋能”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四是从物理环境的改造、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在“选择+创设”“挖掘+培育”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56-0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affinity", and puts forward four ways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it starts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kes efforts on "de-authorizing" and "being popular"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econdly, it starts with the law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the law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works hard on "fact + truth", "practice + truth" and "norm + morality"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irdly,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selection and sett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ontin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s, and work hard on "planning and leading develop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demonstr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teraction", "goal-oriented", "positive cooperation" and "positive empowerment"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Fourthly,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haping of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work hard on "selection + creation" and "excavation +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aff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亲和力”一词通常代表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使人愿意接近、结合的关系特性。与此同时,亲和力又属于主观感受、心理特性的范畴,因此我们又不得不从人的心理层面去探求:具有丰富、复杂的内在感受的人在其互动过程中的偏好和运行规律。当我们掌握了这种心理规律之后,我们就能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在人的心理关系上搭建起亲和的教育关系,形成亲和的人际气氛,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亲和的、指向内心的力量。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一个让人愿意亲近、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源。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通常以一种高高在上、可敬而不可亲的“权威”形象存在。相关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对待权威的第一反应多半处于盲目跟从和盲目反对的两极,无论是哪个极端,都有失亲和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人际关系的心理特性入手,在“去权威化”“做受欢迎的人”上下功夫。首先必须放下权威这种影响亲和力的身段,主动改变姿态,成为具有亲和力、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受欢迎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熟悉与邻近。二者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实施者——授课教师和辅导员恰好分列于倒U型曲线的两侧,因此,授课教师应在“平易近人”上下功夫,主动走近学生、深入学生;辅导员则应在“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两个职业身份中的“人生导师”上下功夫,与学生保持能产生“美感”的距离。
(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在价值观、信念和人格特征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要在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也不可为了做到亲和而一味地讨好学生。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和而不同”的方式,在尊重、接纳大学生的过程中营造友好的关系氛围。
(3)互补性。是指当双方在需求、身份角色和人格特质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时,彼此之间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只要我们在每个教育时刻都能精确捕捉到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如“万有引力”那样自然地拉近师生心灵距离。
(4)才能。才能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通常有两个——吸引力和比较压力。实验表明,有才能的人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常会促进人际关系;但如果双方能力差距较大或一方过于完美就会让另一方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使人从心理上有意疏远和回避。在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教师在此专业领域的才能要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的这种“全能”形象势必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两者的亲密度。为此,我们要借助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来避免“才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即在师生活动中,教师“主动”地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也是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从而消除比较压力,增进关系。
(5)人格品质。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和可信是最受人喜爱的六个人格品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一项关于“最受欢迎的老师”调查也验证了这六项是一个受欢迎教师必备的品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修身”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增加人格魅力,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老师,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受欢迎的教育。
(6)外在特征。言谈、举止等外在因素也会影响人际吸引。尤其是对于时时处处需要以身示范的教师来讲,其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可能会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照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注重个人形象,加强师德修养,严守教学纪律,规范行为言论,让自己真正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教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感召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动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理论性、高思想性强,并且有些内容属于“形而上”的内容,与大学里的一般课程相比,无法直接、立即显现出其实用性,导致一些学生们因为畏难情绪对之望而却步,一些学生因功利思想对之应付敷衍。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寻找突破。
(一)从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入手
研究者帕瑞发现,在大学阶段,个体思维要经历二元论、相对性和约定性三个阶段,使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思维成分逐渐增多。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具有辩证思维能力,但还处于不完善、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时比较理性,有时又比较偏激,并且极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摇摆动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就要在“事实+道理”上下功夫,先用温暖的、积极的、正向的及有说服力的事实在大学生的心中铺上厚厚的、柔软的土壤,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所进行的内容上来,再用层层深入的、逻辑清晰的和简单明了的道理将事实升华为理论。
(二)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入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现,在青年期,个体通过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来实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这一个性发展任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检验、树立及再检验的反复循环过程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自身充满矛盾且多变,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又兼具较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在这种个性发展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在“实践+真理”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掌握“学思践悟”的学习方法。首先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现状的实践内容进行导入和铺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知行合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真理的主观欲望。此时,恰是我们引入、介绍和诠释真理的最佳时期。越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越是具体化的真理越具有亲和性,特别是当我们能借助实践对真理的内涵以及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等问题剖析清楚之后,学生就会掌握从实践中提炼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一学习方法。
(三)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规律入手
大学阶段是个体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社会性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但最终达到最高发展水平的个体并不多。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受既往成长环境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在“规范+道德”上下功夫,按照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循序渐进、阶梯式地投放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达到基本的社会性发展目标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最终达到高层次的发展。首先,要按照社会规范的产生、发展、目的、作用再到内容这一顺序进行内容投放,以使得学生从心理上能够感受到社会规范是用来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而不是一种强权的控制和束缚,从而能够从内心深处主动去维护和遵从社会规范。然后,再将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进行思想道德相关内容的投放,以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中个体,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