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作者: 石光辉
摘 要:专题片创作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课程思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上,全面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专题片创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81-04
Abstract: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for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jors, the course Feature Film Creat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teaching purpose, teaching content,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Feature Film Cre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培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军,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使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把建设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需求,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职业化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它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是“文”和“理”的结合。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和从事信息采编及设计制作等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据此,本文以怀化学院校级一流课程,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专题片创作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如何在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题片创作课程教学中,需要掌握专题片策划、解说词写作、拍摄与剪辑的方法与技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同心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课程的“新”意,又在润物无声中接受走“心”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三全育人”有“新”更走“心”。
一、专题片研习作品要有育人新元素
研习作品是认识自身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专题片创作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专题片原创能力的关键,对加深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和发散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研习作品要注重育人元素
在专题片创作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观摩研习大量的专题片,这些片例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专题片创作手法、采访技巧的知识,也要考虑到作品事迹所传播的正能量。如“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电视专题片,为专题片创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可利用这强大的学习平台,将育人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让优秀文化和主流意识观念进入学生的视野,为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思想阵地提供了最可靠的应用,也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积极育人元素。
“学习强国”平台中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全景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恢弘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品政治站位高、政策把握准,宏大叙事和感人故事相结合,具有很高的研习价值。
(二)研习作品类型要注重多样化
在研习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育人价值,融合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研习中提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榜样5》专题节目拍摄记录了伟大的抗疫故事,生动描述疫情防控中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抗疫故事。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每一名党员干部关于忠诚、干净、担当的意义,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导向,我们不仅要学习榜样事迹,积极参加“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更要守初心践使命,立起新时代奋进的“风向标”,以更多榜样的力量感召全党。节目无论从选题、主题、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可谓是“教科书”级的研习好作品。见表1。
通过研习这些通俗易懂、多样化的专题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青年大学生应该找寻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既要“顶天”拓展宏大视野,也要“立地”落实落细,增强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题片选题创作要有育人新内涵
专题片创作课程的选题要以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内涵为目标,深挖各选题蕴含的思政元素,探寻专业知识与育人内涵的有机结合点。通过精心设计与巧妙融合,达到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目的。
(一)做好专题片“思政元素选题思维导图”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老师可以通过设计“思政元素选题思维导图”的方式,增加专题片创作课程的思政元素内涵,让同学们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掌握选题方法,划定选题范围,规范选题类型。明确以学校选题为基础,地方文化特色为路径的选题思路,并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里,按照教学进度做好选题计划,确定思政元素融入专题创作比例。见表2。
(二)育人内涵要贯穿选题全过程
选题是专题片创作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课程的“思政元素选题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报送选题,各自阐述选题目的和意义,指导老师作为组织者,要认真听取小组的选题思路和创作计划,在弘扬主旋律,突出时代特征方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面;报道事件发展的超前预测方面;一段时期内社会热点等方面,做到选题有思想深度,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引发思考,并引领舆论的潮流。这考验了学生寻找选题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体现了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和认同。指导老师要判断作品成片的效果是否能达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好时代故事的效果,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对选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这个阶段也是对小组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
如2016级的新闻专题《锦绣匠心》选题,要求创作中体现全国党代表的时代担当、励志向上、奋斗拼搏精神;2016级的《“四支队伍”带我走出无声的世界》扶贫人物专题,选题展现“四支队伍”合力拧成“扶贫绳”,助力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后劲,体现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故事;2018级的《蝴蝶画人生》影像艺术节展播作品,记录了蝶翅画画家刘小平刻苦专研、开拓创新的创作故事。
从选题上可以看出,学生对“四有”好老师、“抗美援朝老兵”等思政元素有了一定把握,大大增加了选题创作育人的新内涵。
三、专题片主题表达要有育人新功能
专题片主题是专题片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是专题片价值的体现,是舆论引导功能在创作主题育人的良好表现。
(一)创作主题要树立正确新闻观
专题片创作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专题片主题一定要积极向上,学生通过主题把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
如在脱贫攻坚主题的专题片创作中,既要讲好党和政府带领各族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更要借助于这样的故事,来表达特定的主题,达到育人的目的。
2016级学生在专题片《映日荷花长坡红》创作中,编导把长坡村扶贫前与脱贫后的现状进行对比,记录长坡村“农家乐带产业、产业带景区、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之路,挖掘了农家乐“长坡荷宴菜品创始人”王先武、“民宿先行者”汤玉梅、“山鸡养殖大户”廖孝业等人脱贫致富的鲜活故事,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展现长坡村脱贫成效。学生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扶贫人在帮助贫困户的路上始终前行,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是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新的起点、送去新的生机,扶贫人的艰苦奋斗更是激励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奋发进取、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无限动力。
(二)创作主题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学生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创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挖掘人物先进典型主题事迹,既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也是对他们自己一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
2016级学生拍摄制作的专题片《刀尖上的危房改造》,同学们在采访手记中写道:看到凤凰县千工坪镇岩板井社区的湖南医药学院驻村扶贫队劝说贫困户吴清竹危房改造,由“仇人”变“亲人”的故事后,了解吴清竹由仇视到惭愧再到感激扶贫队的心理变化,感受到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艰辛和不易,李峰老师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2016级学生完成了洪江市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点亮道德之光 感受洪江骄傲》的20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专题片。同学们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拍摄采访的过程中,体会到道德模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比我们多的就是那份坚守,也就是这份坚守,才能让他们在平凡中闪耀不平凡的光辉。他们的那些事迹,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春风化雨潜心育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案例、讲座等教学环节,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主题传递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鼓励学生参与学界和业界主办的各类竞赛,以参与各类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参与和创作的热情。同时将课堂作品和毕业创作相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创作积累创作经验。
四、生产实训教学与课程思政“心心相连”
专题片创作课程从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目标出发,根据人民向往、国家需求、民族兴盛和人类发展等不同时空尺度挖掘育人要素,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挖掘生产实训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产实训各环节,形成基于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专题片创作》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生产实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