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职业认同的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作者: 陈瑞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教师职业认同教育平台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不断探索多维度、多途径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热点课题。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不仅可以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优化和提升,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养实效,构建系统化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育体系,文章从教师职业认同教育平台入手,探究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模式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以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8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ow to rely on the platform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ethics and style, and constantly explore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channel construction system of young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for many educators. In vo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 instructors can not only give students timely guidance on knowledge and methods, but also guide student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projec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is,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instructor team of practic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better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young teachers' Ethic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prehensively, and build a systematic cultivation system of young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platform, explores the main methods and ways of young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mode, and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ers' ethics.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young teachers; ability improvement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也需要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指导工作。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进展和实际效果。要提升指导工作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不足,一些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合适的指导教师,存在“缺位”现象;第二、制度不健全,过程管理不规范,小部分指导教师“失位”,指导工作无从开展;第三、师生双方责任义务不明确,角色模糊,指导教师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合理。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扩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高层次人才60%以上都来自于高等院校,不管是高等教育人才还是高等教育规模,整体教育体系已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大批量的青年教师走上教育岗位,扩充了高等教育队伍。在整个高教体系发展过程中,青年教师担负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重要工作,也将成为日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提升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和师德师风,意义重大。
一、时代呼唤,多要素驱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一)青年教师使命在肩,是高等教育对其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他们不仅传播着知识,更为学生塑造心灵和生命以及思想,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责任。目前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整体素质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如何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一直是高职院校管理层研究的重点课题,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和工作改革的核心内容,从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情况来看,第一要做好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育积累,已经打造出了全新的教育平台,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教育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第二,教师职业认同教育依托现有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可以说高职教育正在依靠我国教育体系构建,逐步铺展开来,走向成熟。第三,教师职业认同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拥有良好的社会和企业资源,并且国家也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证。第四,教师职业认同教育团队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队伍当中,所以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近年来全国高职教育立足长远发展目标,各高职院校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尤其是各类专业的青年博士,这些领先的人才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主力军。目前高职院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逐年增大,有一些专业类较强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占比已超过总体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并且该态势呈逐年扩大趋势发展。这些青年教师的补给在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良好地构建了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传帮带这一重要历史责任,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还集中体现在教育改革与培训方面,青年教师在实践型互动教育方面,师德师风培养还相对欠缺,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加强以教师职业教育认同为主体的师德师风培养保障体系构建,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同时也加强了这些青年教师的全面性素质培养。可以说青年教师队伍能力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另一方面从个性化角度出发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有着无限的青春和活力,他们的这些特性必然会带动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对于这类群体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不断发展自己新的教育理念,在继承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引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要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等弊端问题。让整个高职教育发展成良性状态,在大水漫灌的背景下实现精准细流,这也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良性利用。为此构建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一)补“缺位”,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人员构成,加强培训
造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位”的局面,仅有少数是由于指导教师责任意识不足、不作为造成的主动“缺位”,更多的情况下则是指导教师被动“缺位”。实践教学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时常会超出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能力范围,导致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有效地指导。与此同时,一些项目在开展之初就难以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实际上处于指导空缺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人员构成和强化培训。
1. 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打造,首要在于从高职院校内部入手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在教师自愿参加,并愿意接受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建立面向学生的指导教师数据库。详细罗列导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为师生互选打下基础,提高匹配度。其次做好专兼职结合,聘请校外的专家、科研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等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及时进行队伍调整。
2. 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应注重指导教师队伍培训的实效性和规范化问题,以专题讲座、讨论学习等形式,从大学生实践教学项目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学校的管理规定、实践教学项目特征分析、实践教学项目新动向、全国实践教学项目典型案例解读、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师生沟通方法、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要有完备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配好师资、充实学习资料,加强培训过程中的管理和考核,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二)纠“失位”,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失位”的危害虽不及“缺位”,但更为普遍和常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一些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甚至没有指导。“失位”使得学生的疑惑不能得到及时点拨,项目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要改变指导工作“失位”的情况,需做好以下两点。
1. 开展制度建设,规范过程管理
制度是实践教学项目开展依据和根本保障。针对实践教学项目指导教师“失位”的情况,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定期审核制度,通过编订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工作手册,查看工作记录,审核阶段性成果等方式实现过程管理。此外,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失位”严重的指导老师,要进行诫勉谈话,督促限期改正。对于诫勉之后依旧没有改观的指导教师,予以撤换,并从师资库中予以清除。
2. 关注指导教师实际困难,减少被动“失位”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课程多,加上各种教研和科研任务,往往会造成指导教师负担沉重,疲于应对。限于时间和精力,一些指导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指导,被动“失位”。高职院校要关注指导教师的实际困难,从工作量和科研任务量角度予以照顾和倾斜,为他们的指导工作保驾护航。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按照适宜的折算公式,将训练指导工作折合成课时量,充抵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与此同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师资培训课程,计入教师培训学时,与业务培训学时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