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施路径

作者: 邱晖 张垚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视为对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与社会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些重大问题的高度凝练的答案。大学生的培养是公民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成长发展与国家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重要一环,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再到校园文化建设,各领域须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和搭建平台优化资源等方式手段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013-04

Abstra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highly condens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socialist values: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ey answer the major questions of what kind of country to build, what kind of society to build and what kind of citizens to cultivate.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untry to cultivate talents. It is the primary task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t is also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ies must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ocial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refore,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by building a three-dimensional platfor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classroom teaching; soci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高校是许多人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站。在高校中,不仅要对未来的生存技能进行学习和储备,也要对影响未来人生道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和强化,提高政治素养,提升制度自信,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做好步入社会前的准备。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其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之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见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处于最高等级,是对我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的精炼。富强是国家在物质基础层面的诉求,民主是国家在政治层面的诉求,文明是国家在文化层面的诉求,和谐是国家在价值层面的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这个层面上的表达。自由是一种社会价值目标,是指人在存在、发展、意志等众多维度上实现自由。平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意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是一种应然的价值理念,可理解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式,从制度上保障了自由、平等、公正得以贯彻和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需要我国的全体公民去遵守,在日常行为中加以贯彻实施。爱国是调节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要求公民须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敬业是对职业行为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热爱岗位,注重奉献。诚信是约束人们机会主义行为的准则,要求公民诚实守信。友善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要求公民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民族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凝练式的表达,是令全中国各民族达成价值共识、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国家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才,正所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人才培养要靠教育,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提供接续不断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要求熔于一炉,传承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着新时代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要让大学生认清我们国家、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发展的未来蓝图,更加具象地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进而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为了实现国家战略以及人民愿景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及国家发展的愿景融入大学生个体的人生追求,使得大学生在政治素养、价值取向、业务能力等维度上契合国家的人才需求,满足国家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立德树人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回答立德树人究竟意指“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先看立德,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传统的传承,又是未来的图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观进行高度凝练,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以及公民之德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位一体的宏大系统。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的必然要求和主要载体,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路径。再看树人,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指出要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对于高校“树何种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优秀的公民,是国家之德的追随者、社会之德的遵循者、公民之德的践行者。因此,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趋向定型的时期,拥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因如此,大学生也是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维中建立起对于各种有害思潮的防火墙,帮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品行操守,用美好的未来愿景来激励大学生砥砺前行。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国家的期待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确自己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和必须具备的德行、品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最为基础和最为必要的保障。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立足课堂教学,细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二十四个字,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的高度凝练,拥有极为丰富和鲜活的内涵。面向大学生群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达成思想上的共鸣。这种正确认知的形成主要依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系统化的讲解、分析、灌输等方式来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思想整理理论课要向大学生详细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及战略意义等,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总体思想等之间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要更新课程设计的理念,突出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重新构筑教学的内容,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的内容。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硬地嫁接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而是要真正做到水乳交融。要注重检视语言的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来提升价值观输出的效果。

(二)夯实社会实践,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

在理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的锤炼。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固化已有的认知并形成思维上的习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社会实践能够让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更加具象且更加富有生命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自身主动地践行更加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髓。从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也就是理论灌输的阶段,而社会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因此少了一个让大学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节和平台。为了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要创造各种条件,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化。加大社会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使学生在实践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认知上的飞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学校要对社会实践这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便民服务、咨询宣传、文艺下乡、勤工俭学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让这些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焕发出新的时代姿彩,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