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与课堂强化的教改实践

作者: 王进喜 展惠英 冯志刚 王子宜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与课堂强化的教改实践0

摘  要: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基层、最根本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元认知理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过程都有影响。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结合课堂教改及课后反思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知的过程,调控自我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通过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完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元认知可以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和理解,实现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学习,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元认知;自我认知;强化;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22-04

Abstract: Metacognition is "cognitive cognition", the most basic and fundamental ability for all learning and progress. In teaching, the metacognitive theory has an impact on bo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y studying the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after-school reflection,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self-cognition, regulate self-cogni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strateg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Metacognition can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knowledge by themselves, achieve purposeful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and develop students' core literacy.

Keywords: metacognition; self-cognition; strengthening; improving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自我觉察能力及对整个认知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一种能力,是人类对自身认知心理过程理解的发展,元认知的实质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1-2]。现实中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别很大,通常我们会认为像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能力是学习好坏的关键因素,但实际上有研究表明[3-5],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学习时是否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环境或情境的特点和变化,主动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能够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高效获取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换言之,学习者如果对自我的认知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效地监控认知过程和适当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情境是学习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元认知理论可以超越具体的情境,并可运用于不同的问题解决活动,相比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理论对学习者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适用的学习情境更多,而且还可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均可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提高,经调查[6-7],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相应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课堂教改和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引导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反之,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能力也可更好地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众多研究者从研究教学活动与元认知相关性出发,剖析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普遍认为[8-10],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能有效的从自身认知层面调动发起,并积极监控和调节认知过程,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和持续性远超出被动灌输知识过程产生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

(一)元认知在学习方法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仅在现有知识方面学习和应试学习,且不能摆脱之前习惯的单一学习模式,也无法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仅停留在教师的任务和书本作业中,未能综合所学知识就某一实际问题展开分析和寻求解决,对学习场景切换反应不及时。在学习方法的转变中,元认知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反思、监控认识活动的广泛性,让学生发散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元认知在思维模式方面的作用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整理所学知识和梳理问题解答的过程。因此,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具备科学的思维模式主动获取知识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元认知对思维模式的培养具有自我意识、计划、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元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注意思维过程和方式,主动思考,构建并检验思维模式。

(三)元认知在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

创新意识就是整合知识再创造后形成新的思路或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的被动接收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也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国内外创新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普遍的操作方案。创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大学生元认知情况的分析

大学生基本进入成年人的状态,智力和自我意识相比中学时期均有较大的进步,三观也基本形成,随着认知和经验的积累,对认知过程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备理解应用元认知的能力,只是对元认知没有那么明确的概念,同时每个人的元认知能力有区别,教师需注意引导和启发。

(一)元认知知识方面

大学生对认知主体有清晰的理解,但对学习任务、目标和目的认知欠缺。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学习习惯、能力等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学习任务、学习类型和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欠缺了解。

(二)自我体验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体验到任务中的困难并掌握技能,体验到任务达成后的成就感或失败后的挫败感等。但对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或学习效果是否达到,没有直观体验。

(三)自我监控方面

一般来说,大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明白实施情况,可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过程。然而,他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觉反思和总结学习方法的利弊。

综上,在分析大学生元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关注和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元认知策略可以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监控和管理学生的认知过程,具体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11-12]。学生可在学习前完成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监控认知活动,而调节通常发生在出现问题或偏差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之后,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一)计划策略,使学习目标更清晰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行为的目标即学习任务,制定计划,预测结果,选择相对应的策略,寻找解决方案并评价其有效性。制定计划的关键是要切合实际,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现状和预定的学习任务,编制相应的自我分析表,包括计划学什么、学多少、如何学。制定计划可对学习内容有整体认知,提出相关问题,这章(节)知识要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一个有序的总体结构的?先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这章(节)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例如,在学习了“传热的三种方式”这一部分之后,我们知道知识点主要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因此,学习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热方式的差异;二是各自的特点。从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传热过程。将生活常识与知识理论建立关联。清楚了解自我认知活动的过程,借助任务和策略的知识分析影响自我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主动学习收集资料,而不是盲目地去背,比如在学前预习中,应该注意划重点、标疑问。课前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依据计划正确合理地组织认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监控策略,使学习过程更有效

监控策略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用以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使之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积极监控自我学习行为使我们能够及时评估和反馈认知行为的结果和缺陷,正确评估认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根据效果评估不同认知活动和策略的影响及达到的标准。元认知监控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的即时意识,如“我学得如何?我有没有遗漏什么?我的障碍是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不能理解什么?如何抓住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如何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时犯错误了吗?我的方法是最优解吗?对比其他方法了吗?”学习过程是一个监督、评估和持续反馈的过程。相应地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将监控的目标划分为自我定位和任务定位,自我定位主要指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态度、情绪状态等心理状况,而任务定位主要是指前面制定的学习计划和任务的执行情况。因为了解自己而对学习者行为和心理的主动监控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潜在问题,改变和适应自己在注意力和理解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可帮助学习者了解整个认知的过程。如可以根据传热的概念,总结传热的性质来分析这一概念,在学习传热的不同公式时质疑“为什么对流传热推导时可以假设成导热,区别和相似点在哪里,公式为什么能那么简化?和你之前想象的推导一样吗?”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对话协作,最终分析推理判断归纳传热的规律等。学习者可以根据内外部信息重新解读任务,调整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获得学习成果,具有高度自控能力的学生通常能够自己提问,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构建一些问题来引导认知过程或检测学习的效果,自己创造一个更高效的学习环境,积极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调节策略,使学习能力更完善

调节策略的目的是控制认知活动的结果,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或根据影响评估及时纠正认知策略。调节策略主要包括理解、评估和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诊断学习效果。收集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深入分析和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诊断学习结果,还要考虑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是怎么实现的?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或方法?我们能做好什么,怎样才能避免错误呢?我们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快速地实现?”反思自己在学前和学后在各方面的不同,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最快的学习途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参考。回顾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效补充缺失或忽略的知识点,保留正确的方式,反馈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自我的元认知水平。

例如,学习完一章(节)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即思维导图),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树”结构,有利于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系统,加强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借助知识结构图,精确的定位原则,灵活的使用导图可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反思,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选择和使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地让学习者的想法通过自我调节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移动,以促进知识迁移和实施,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调整基于学习监控,在监控策略之后调节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行为,纠正学习方法的缺陷,积累学习经验,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时,理解“真正的学习”和“再学习”。在调节过程中特别注意生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记录和倾听师生交流后的感受和体验,并配套可提高的练习。例如,如果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学习情况,做题时如果答错了,就应该想到“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和“哪里没学懂”,然后考虑是否立即对知识点进行复盘或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并根据不同的学习途径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再一次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习持续、全面、有效,这个学习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直到真正学会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