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院校师德教育实效与优化路径
作者: 顾晟 曾敏 张馨予 刘雯畅
摘 要:艺术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关系着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关系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近年来,艺术院校通过结合特色优势开展师德教育,在政策宣贯、理论教育、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等方面均取得一定实效,但在顶层设计、队伍建设、教育形式和途径等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可通过着力加强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拓宽师德教育途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师德教育实效,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
关键词:艺术院校;师德师风;教育实效;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49-06
Abstract: The morality of teachers in art colleges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artists with both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nd moral integrity but also to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art colleges have carried out ethic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based on their unique strengths and have achieved some effects in policy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but there still are underlying institutional problems in top-level design, team building, educational form and approach and so forth. The actual effects of ethic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ers' ethics and capability in art colleges may be further amplified by concentrating efforts on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systematic advancement, enhancing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 across the entire team of ethics education organizers, planners, and implementers, 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possible paths of ethic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Keywords: art colleges; ethics and conduct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eaching staff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党对社会主义高校的全面领导,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着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然而,高校体制机制与教育发展速度的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渗透、教师思政工作与师德教育引导的缺位及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因素,都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出现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涉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更是破坏了学问精深、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师职业形象,限制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一体两翼”协同推进,以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建设已成为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师德教育研究
(一)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向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等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更是吹响了大力推进教师工作规律研究、重点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冲锋号。
艺术院校是高校中的特殊类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熏陶和艺术感动能够凸显出内在的、独特的引导和教化功能”[1]。在大众特别是“城市大众对艺术教育、艺术培训以及艺术文化提升与日俱增的迫切需求下”[1],艺术院校不仅“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2],更担负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文化、普及推广高雅艺术及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的艰巨任务。艺术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关系到艺术院校能否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与任务,关系到艺术创作能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
(二)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定位
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是由教师思想动态排摸、宣传引导、激励表彰、考核监督、师德失范行为惩处和教师民生实事工程等工作条线交织汇聚而成的多维立体工作体系,运行上既需要高校党委、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及教师个人的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又需要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和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参与。
师德教育可视为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的主轴,作为主要手段贯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牵引着不同条线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基本要求和价值导向运转施行,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营造明德尚行、求真务实的师德师风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行不教之教的师德自育自省。
教师思想动态排摸作为工作链条的前端,通过掌握教师最新思想动态和师德师风情况,为师德教育的问题需求锁定、方式方法和话语体系选取等提供依据,促进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师德教育实效的强化提升创造条件。
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培养选树和宣传表彰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激励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有突出表现的先进个人继续积极作为、施展才华;二是树立师德师风标杆,教育引导教师向榜样学习。因此,师德师风宣传引导和激励表彰本身就是非常生动的师德教育手段。
师德师风考核监督侧重规范约束,通过从外部刺激教师个体向国家、社会和学校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将压力内化为动力、外化为活力,推动教师自觉开展自育自省。
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有助于强化教师的底线红线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同时也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提供具体案例。
教师民生实事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将师德师风教育引导以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日常工作生活,促进春风化雨的师德教育环境营造。
(三)师德教育研究现状
纵观当下高校师德教育研究情况,论述主要从教育体系建构、教育内容侧重及教育手段选取等方面展开。聚焦艺术院校师德教育的研究寥寥可数。
教育体系建构方面,研究指出应当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构建思想理论、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心理调节、人际沟通等全方位的教师职业培训体系”[3],并“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4],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轮训”[5]的重要内容。艺术院校还应当充分发挥名家大师、专家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2]。
教育内容侧重方面,研究认为责任感的培育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关键,要让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应该肩负的责任及对师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有清晰而明确,完整而深刻的认知”[6],通过加强师德教育促进明责履责,推动师德内化。
教育手段选取方面,研究认为应在坚持加强先进典型宣传表彰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建立完善师德先进典型的“协同发掘机制”“融合传播机制”“示范引导机制”“良性学习机制”[7],强化优秀典型的效应发挥。同时“既要依托制度的刚性规约作用,又要诉诸榜样示范、说服教育、人文关怀等进行柔性纾解”[8],将“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5]结合起来。
二、艺术院校师德教育实效
为客观全面地把握艺术院校师德教育现状和实效,笔者团队面向各年龄层、不同艺术类学科教师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一)师德教育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艺术院校师德教育形式多样,艺术特色教育手段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校园仪式参与等形式更具感染力、教育效果更佳。83.53%的教师在近一年内有通过文艺演出观摩或参演等特色教育手段接受师德教育,得到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的经历。“国旗下的演讲”等校园仪式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促进师德意识的内化和师道情感的形成。
教育目的和效果的认知方面,86.47%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每一项师德教育的实施目的。96.47%的教师认为师德教育对自己有所助益;参与师德教育的动因方面,75.29%的教师希望通过师德教育获取更多信息,72.35%的教师希望听专家学者讲课,63.53%的教师希望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17.06%的教师表示参与师德教育是迫于相关要求或规定。可见,艺术院校教师对师德教育的必要性认知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教育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二)师德教育实效研判
调查发现,61%以上的艺术院校教师对钟扬、于漪等师德优秀典型较为了解,89.41%的教师则表示对校内师德优秀典型更为了解。可见,教师身边的模范榜样所获得的关注度更高。此外,81.18%的艺术院校教师对校内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较为了解,其中42.94%的教师表示非常了解,但仍有18.82%的教师表示不甚了解,6.47%的教师表示不知道学校有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职责的认知方面,超过71%的艺术院校教师对《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基本要求、“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等的价值导向较为了解,但依然有超过5%的教师表示并不知道上述要求和导向,此种情况应引起艺术院校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93.53%的教师表示在与学生接触时,始终特别留意做到为人师表。75.88%的教师表示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77.65%的教师表示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学生培养工作中。可见,艺术院校教师主体对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明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努力“传道”,在当好“教书匠”的同时要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此次调查还涉及基层党组织在师德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发挥等问题。调查发现,80.59%的艺术院校教师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引导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了作用,4.71%的教师认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