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特色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赵云 周泽民 高东宝 张理论 王文珂 龚昌超

军事特色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0

摘  要: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克敌制胜的重要资源。在分析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文章依据军校近年来应用型硕士培养经验,结合海洋声学自身学科特色与人才成长规律,从任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导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专业教育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条件下的培养流程优化、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探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海洋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进一步体现实战特色和岗位需求,突出个体学习兴趣,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初步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鼓励创新的浓厚学习氛围,促进本专业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军事训练;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55-05

Abstract: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s with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defeating the enemy in joint maritime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raining of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academ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ilitary academy's recent years of applied master's train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coustics' own disciplines and the law of talent growth, and guided by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post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job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form of actual teaching mod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further reflects the actual combat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requirements, highlights individual learning interests, stimulates students'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initially creates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encourages innovation. The strong learning atmosphere promotes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military talents in this major and the demand side of the future battlefield.

Keywords: military training;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model

一、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资源

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战略威胁目前依然是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海洋声学是研究海洋环境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规律以及利用声波传播探测海洋环境的科学,它是服务水下探测预警和海战场环境保障的重要学科方向。

优秀军事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资源。习主席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面对当前海上作战和环境保障等任务和相关岗位需求,高层次研究型海洋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基层部队实施海上作战筹划、水下信息获取和环境信息保障的突出短板。

(二)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习主席强调,“军队院校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为主动适应海上信息化与智能化作战、军事训练和院校转型的迫切需求,研究生的培养重心应“从学术型为主转移到应用型为主上来”。现已有的培养模式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对接还不够精准。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和通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军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与军事斗争和指导部队建设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在课程设置和论文选题上较为偏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偏重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主要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任课教员对一线作战人才的具体需求把握还不够精确,对部队现实问题的搜集与研究重视不够。

其次,海洋声学自身的多学科属性和作战所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尚待强化。海洋声学是海洋学和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涉及海洋物理、海洋技术、声学、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学科分支,具有极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延伸性。传统海洋声学专业课程体系更多从学科视角进行描述。军队院校海洋声学方向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培养的研究生需对部队现状、现有装备、作战理论、关键支撑技术和未来水下战争形态、水下战场联合作战保障业务内涵等有广泛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具备快速融入部队、服务作战需要的能力素质。

再次,传统单一学科学术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在支撑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中的弊端日益显现。培养周期内,知识学习和论文研究相对独立,学制所限影响自身学研能力的发挥;课程学习与岗位所需及科学研究缺乏紧密联系和针对性,影响了学员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严明的纪律与服从意识文化影响下,学员难以摆脱被动接受学习任务,自主思考较为缺乏,表达自主想法和发挥自身个性优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意识不足,影响其优秀潜质的发展。传统考核方式方法对理论视野、科研创新和实践应用的综合考察及研究能力的提升情况也缺乏全面的跟踪与评价。

二、基于构建主义的军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围绕“军队院校主动适应军队建设形势和使命任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和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主题,相关学者从培养目标-教育改革理念与思路、岗位任职培养模式、军校与部队联合培养、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实战化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大批教育教学优秀成果。

潘高峰等[1-3]认为,应牢固树立正确的军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念,把学习、科研同准备新时期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辩证处理学术化与实战化的关系,促进学习方式从以教员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团队精神、创造思维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与导学模式转变。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习与研究意义的构建成为激发学员内在动力的关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创新教学模式[4-6],以学员为中心,教员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中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员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引导帮助学员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余旺盛等[7]提出的“V型课堂”教学法通过设计背景介绍和案例导入、问题提炼、关键理论、问题分析与求解、实际应用拓展等环节,完成由“实践”问题总结提炼“抽象理论”,再由“理论”推广指导“实践”的认知环路,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又如杨乐平等[8]提出的 “问题作业教学”模式,通过在真实或虚拟的模拟作战任务情境中以角色扮演、分组竞争、协同研讨等方式来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学员与教员一起从事创造性工作、体验实战岗位,体验获取信息资源、参与原创式研究的过程,形成相关体验和经验。

未来军校研究生生源将有大量来自部队的现职干部,他们期望导师帮助来解决岗位任职与一线演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了培养过程不能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当开展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9-11]。因此,应逐步将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聚焦到部队建设、完成军事斗争准备和任务上来。加强军校之间、军地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从部队作战训练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中提炼研究壳体,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部队,加速研究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

除了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帮助学员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培养学术科研能力,更兼顾岗位任职综合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意志品质以及工作谋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与传统教学相比,教育内容认知偏重于“体验”而不是“分析”,知识更突出“意会”而非“逻辑”,能力上更精于“综合”而不是“高深”,素质上更注重“实践风范”而不是“理论修为”,使所培养的学员成为能够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满足部队岗位需要的现代化军事人才。

研究生课程考核方面[12],要将固化的传统课程知识技能考核向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考核转变,努力在考核中体现科学研究、部队实际与任职需求。在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推进军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三、任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导下的教学内容改革

从岗位需求角度,海洋声学的应用与多个涉海专业和海上军事斗争服务保障业务领域都存在紧密关联,包括水下目标探测预警、水下作战任务筹划与建模、海洋环境调查与信息获取、海战场环境影响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式、项目式教学以及构建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帮助学员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自主探究和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一)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内容设计

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广博知识体系的根基,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开展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不能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依据专业教育、学科交叉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的培养需求,军事特色海洋声学教学内容可包含学科理论基础学习、海洋声学应用领域问题的探究学习和任职岗位基础知识技能学习三部分。声波在海洋环境中的产生、接收与声学效应是各类声学装备硬件设计与实现的依据,声波在水下的远距离传播规律是决定联合作战信息获取和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的重要组成。基础理论部分重点学习岗位任职需要熟悉的海洋物理、声学、水声学与信号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发挥专业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学习水下装备性能评估、海洋声学综合仿真、水下数据信息融合等方向人才培养需要的基础内容,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根本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