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路径探究
作者: 和生 唐林摘 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当前,校园文化还存在着校园活动内涵不深、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全员育人理念欠缺的问题。在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下,需要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教师示范、学生榜样、课程思政、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网络、党建文化八个维度培育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69-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a cohesive effect on teaching staff, edifying effect on students,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socie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ampus culture,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activities is not deep, the campus culture i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cept of full staff education is lacking. Und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rom eight dimensions: teacher demonstration, student mode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iritu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Party building culture.
Keywords: new media; campus culture; cultivation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所有在校内从事的一切活动皆属于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动力源泉、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文化展示、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生动体现。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职业文化特点,尤其在新媒体新技术运用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培育铸魂育人和文化建设方面更加充满活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文化”二字,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随着学校的出现和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成了社会整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
(一)培育良好校园文化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职工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校园文化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一方面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职工是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又是校园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培育积极健康的、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广大教职工一种不忘初心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所以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让其成为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才是培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培育良好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
陶冶原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中“孟母三迁”,就是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可见环境塑造人,环境也起着涵养人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在于创建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环境,使之成为学生激发热情、凝聚力量、陶冶情操、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最终构筑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处于人生阶段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校园文化通过有形无形或物质精神的文化,所透射出来的各种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习惯。
(三)培育良好校园文化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
示范是指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学习,也就是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德和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沿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实践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一笔无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学校汇集了来自千家万户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教育的形态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全社会各行业,也会传递到每一个家庭。为此,好的生存环境、活动环境和居住环境能涵养性情,让人的情绪体验变得美好。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像一本教科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它以最朴实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并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推广运用,进一步丰富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监管部分领域甚至还是监管盲区,校园文化还存在着校园活动内涵不深、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全员育人理念欠缺的问题。
(一)校园活动内涵不深
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所共同追求的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浸润、投射在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目前高职院校各类活动每天都发生,涉及文化、娱乐、体育、技能、户外素质拓展等相关活动,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文化环境,营建“形象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追求大气和洋气,内涵建设形同虚设,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校园活动内涵不深,大多流于形式,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同步增长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之一。
(二)校园文化缺乏特色
对于“文化特色”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郁达夫在《青岛、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认为“青岛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区的高低不平,与夫树木的青葱。”有学者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或者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总的来说,特色“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风格所在,当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院校之间在学生生源数量、生源质量、生源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逐渐缩小,每个院校所包含的专业大同小异,存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更容易产生共性的、无特色的校园文化或学校文化,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与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相融合,更谈不上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全员育人文化欠缺
古人云:“立人先要立德,无德者,国之祸也,德者,国之栋也。”育人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工义不容辞的“天职”和“本职”,“全员育人”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工都要成为“育人者”,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为每个人在学校的言行举动都会产生育人之效。然而,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来看,专业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课程而轻育人”的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学校其他岗位的管理人员,认为“育人就是教书,是遥不可及高大上的事情”,只扮演分内的工作角色,没有育人意识,心中无育人方法,行为上无育人自觉,岗位无育人培训,没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责主业,自己只要上专业课就行,没有很好地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全员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育路径
新媒体的发展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在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下,需要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教师示范、学生榜样、课程思政、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网络、党建文化八个维度培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教师示范为重点塑造校园文化风貌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示范作用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点亮学生理想明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照亮学生前行道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职工在学校坚定的理想信念,温暖的育人方法,文明的言行举止,丰富的扎实学识,开阔的国际视野,都会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俗话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做一个出色的“领头羊”,才能领出一群出色的“小羊”。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可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示范可以塑造校园文化风貌,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以学生榜样为表率展示校园文化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可见,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在校园文化形象展示中学生榜样作用和力量是无限的,学生榜样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勤奋好学、友善待人、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多才多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创新钻研、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等模范榜样和时代楷模。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当前,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榜样的选树、宣传和学习过程正是认可、传播和认同校园文化的不断诠释、深化和内化过程,也是以学生榜样为表率展示校园文化形象的新窗口。
(三)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文化育人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可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缺少协同前行、相得益彰的育人大格局,“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中抓牢第一课堂的同时,学生成长成才“实践课堂”同样重要,如学生各类社会公益、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就业创业类、理论研究类及体育竞技等第二课堂表现形式都是育人体系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构建起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全员育人模式。职业院校全体教职工,包括中层干部、教师和职工都是育人的主体,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渠道和养分,来自于学校每个岗位、每一名教职工。为此,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无论在学校从事什么岗位都要以身作则,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发挥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目的,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