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生科研文献综述
作者: 隋俊宇 田儒基摘 要:我国本科生科研目前已经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本科生科研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及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特点进行文献综述,从学生个体背景、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本科生科研的影响因素,最后综述本科生科研对学生发展产生的效果。提出课程设置、科研氛围、指导教师和管理机制是影响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本科生科研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中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73-04
Abstract: In China,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k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 China's teaching-oriented, teaching-research-oriented, research-teaching-oriented and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rom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ummarizes the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n student development. It points out that curriculum setting, research atmosphere, academic advisor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the main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Keywords: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根据《教育大辞典(第3卷)》,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位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第三级第一阶段(授予大学第一级学位或同等学力证书)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组成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属于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可见,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包括专科生(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简称“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关于本科生科研的定义众说纷纭。加州理工学院的莫科尔教授指出,本科生科研被用来描述探究性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它包括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做教师的研究助理,还包括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项目和公开科研成果。本科生科研是优秀本科教育的重要部分。
一、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特点
我国本科生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类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呈现出一些特点。本科生参与科研更多的是从实践教学方面推动的,即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子内容。目前,还未见到把本科生科研单独作为贯通的平台来建设的例子。
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把中国高校根据科研的规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及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履行的人才培养职能和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研究型大学不同,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完成传授知识,完善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使学生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形成一定的创新精神[1]。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在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中的本科生科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学界对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关注比较多,对其他类型大学的情况研究比较少,寥寥的论文中基本都是论述性的,极少实证研究。
耿希峰等[1]认为,从学生素质、教师素质、课程设置、评价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分析,教学型大学很难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活动,但依然可以创造性地在培养本科生时开展研究型学习与教学。他们建议首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的教育理念,要为本科生科研提供管理上的平台保障,最后要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实施合适的研究型学习与教学。考虑到对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研究文献少,笔者尝试从学人探讨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定位上看出端倪。不论是认为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还是强调“教学和科研是任何类型高校的两项职能,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认为在教学型大学里教学中可以融入科研,这时就会发生本科生参与科研,但文章都没有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具体形式等做出讨论。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已经具备参与横向课题的科研能力,参加横向课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其成为具有相当经验的合格人才。但如果处理不好科研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就会本末倒置,出现课程考试不及格现象。师生方面的特点是,本科生对“科研活动”认识模糊,参与科研态度不正确;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下降,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安徽大学学者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认为,教师缺乏培养本科生科研的能力,而且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机制尚不健全,加之社会环境浮躁和就业压力,构成了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2]。但也有研究指出,有必要对全体或绝大多数的低年级本科生开展科研方法训练,国内教学科研型大学实际上已经具备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师资。
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培养并重,在任何时候,本科生教育都是基础,还要具备相当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教学型大学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加突出的作用。朱娴、吴涧[3]的研究显示,在研究教学型大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颇丰,学生作品在国际交流中崭露头角、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助推就业。同时问题也很突出,大学生独立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大学生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研究型大学则是开展本科生科研最活跃的大学类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比较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以便于学生尽快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学科的前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所有的“双一流”高校都已经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和配套管理办法。
二、本科生科研的影响因素
本科生科研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内在因素就是本科生自身的情况,外部因素即本科生所处环境的情况。有学者指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包括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系统。大学要建设这个生态系统,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4]。在环境因素既定的情况下,本科生科研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本科生本身,他们的各种条件与素质将是影响其参与科研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个体背景
按照阿斯汀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学生在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学生从其中获得的收获就越大。学生参与科研是重要的学生参与形式,势必会对其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但显然并非所有的本科生都积极参与科研,他们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大多数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拥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如毅力、责任心和心理承受力等。本科生的性别和年龄、是否当班干部或团干部、是否当学生会干部以及课程考试成绩等对其参与科研具有显著的影响[5]。不同背景学生参与科研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高年级本科生、理科生、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北京生源学生和打算毕业后读研的学生,他们的科研活动参与度更高[6]。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就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研究性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如果从研究性学习的表现看,相关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男生喜欢探究式学习的程度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与自己申报课题的意愿都显著地高于女生,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显著地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文科,其参与课堂研讨、参加教师的课题项目以及自己申报课题的意愿也略高于文科生,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毕业意向为“读研”的本科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意愿总体上高于毕业意向不确定的本科生,特别是参加教师的课题与自主申报课题的意愿显著高于毕业意向不确定的本科生。但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学校类型差异没有显著性,985与211院校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意愿不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高,前者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甚至明显低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
当代大学生有比较高的创新热情,但大多数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科学精神。这主要是受中国过去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获得书本知识,对课本、课堂以外的知识获取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抱负水平低、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差等普遍存在。从医学本科生的情况看,科研参与水平与其科研兴趣没有明显相关,无论是否参与科研均对科研有比较浓厚的兴趣[7]。当然,另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大三医学本科生的“高创造力倾向”促进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
(二)外部环境因素
课程设置打下的基础。科研环境包括“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但目前大学中很少为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研究方法、思维训练课程,第二课堂作为团学活动的主阵地,思想教育色彩浓厚,具有大众性和娱乐化等特点,对批判性思维关注不足。在日常的课程传授中,“教学模式单一”,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研究性学习没有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开展。与课程相关联的是学分,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与科研参与有关的课程少,课程结构不够优化,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本科毕业应修学分数偏高,体现了一种婴儿填喂式安排。本科教育学习量过高将导致过度教育和浪费,挤占学生自我学习和消化思考的时间,也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而导致双重浪费。研究表明,本科教育的适度学习量应该在130~140学分之间[8]。实际上,我国大学的本科毕业要求鲜有低于140学分的。
科研氛围形成的导向。科研氛围经过沉淀、历练可以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一种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能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即使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的科研行动,他们周围的环境、获得的讯息依然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许多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未能参与创新科研是因为对此不了解[9]”,他们对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项目的申请知之甚少,有效的信息渠道竟然是高年级学生的口口相传。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都显示,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自主联系[7]。做得比较好的高校即使能保证“官方发布”本科生科研信息,也难以顾及对典型榜样的宣传以及对本科生科研成果的生动展示。
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如果可以正确处理好科技活动过程的师生定位,找到突破点,课外科技活动仍将是发掘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实现学生和导师双赢的有效平台[10]”。这里的前提在于教师有积极性去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学校出台的激励政策或者对其工作量计算的保障力度,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从而成为影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外部因素。美国的研究表明,与参与科研的本科生获益相比,指导教师的收获似乎是不平衡的,博耶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教师的付出缺少激励或补偿。师资力量是否足够也是影响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因素,但研究者对此的观点相左。张瑛认为“目前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会造成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训练”。有的研究却指出,国内教学科研型大学已经具备面向绝大多数的低年级本科生展开科研方法训练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