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杨敏 袁惠新 杨学圣
摘 要:为满足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人才需求,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类培养智能装备领域应用型本科人才,无锡太湖学院智能装备工程学院提出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的“双因施教”分类培养的理念,构建智能装备领域“专业+岗位”的分类培养模式,并聚集校内校外多方资源,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取得不错的成效。
关键词:双因施教;分类培养;地方民办高校;智能装备领域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16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diverse talent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ocal economy, 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according to students' abilities and interests. School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Engineering of Wuxi Taihu Universit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wo-way teaching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by combin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needs. It has constructed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 of "Specialty +Post"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gathered various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established a school enterpris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social demand; classified training; loca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 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field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高校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江苏是全国的装备制造大省,特别是无锡,围绕中国制造2025,已将装备智能化列入现代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如何培养智能装备领域应用型本科人才、满足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的人才需求,实施分类培养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热门课题。
一、高等教育分类培养研究现状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针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复合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和“一带一路”留学人才等6种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能力导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1]。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构建“区域适应、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攀登计划、卓越计划和创客计划的“三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区域经济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体系[2]。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结合区域和行业优势,通过“一流本科卓越计划”和“一流本科研究计划”,创新校企协同、科教融合机制,提升融合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3]。河南师范大学明确提出对本科生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此, 学校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3类人才培养方向,针对3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向、成长规律和职业需求,为不同类型人才成长“量身定做”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突出实践、强化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4]。宿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将学生四 年学习分为“分类培养培育阶段”(大一至大二上共3学期)及“分类培养实施阶段”(大二下至毕业共5 学期),第三学期开始重新分班,根据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参考学习成绩,由学生自己选择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卓越工程师班”和“创新人才班”[5]。
从上面的现状分析来看,已有不少高校进行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实施分类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同定位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地方经济需求,其教学组织模式不同,实际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对接区域经济、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也不能直接借鉴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当今社会知识迭代加速,特别是装备的智能化和装备设计、制造的数字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有新的要求。传统的装备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往往都是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内进行,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与岗位结合不紧密,方案调整不及时,致使专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学生上岗适应慢。
(2)民办应用型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习基础薄弱、自觉性不足。现有大众化的本科教育或现有高校的分类培养过于粗糙,就业导向不够清晰,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目标含糊,往往不知为何要学、学了有何用、怎样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人才分类培养往往要增加师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而民办高校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实施分类培养,并根据学生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更是显得捉襟见肘。
三、智能装备领域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
(一)“双因施教”的教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之一。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需施教是一种较新的理念,“需”通常理解为学生的需求与期望,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来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灵活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也有观点提出“需”是指社会需求,因需施教是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不断变化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无锡太湖学院智能装备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省最早完成独立转设的民办高校,一贯坚持需求向导、创新引领,实施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智能装备工程学院秉承学校应用型人才“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将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相结合的“双因施教”理念,使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人才特质兴趣类型与社会岗位类型相匹配,实施分类培养[6]。一方面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得以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智能装备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
(二)智能装备专业领域“专业+岗位”“人才模块对岗位类型”的分类培养模式
智能装备领域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机械类、自动化类,甚至电信类、计算机类的各专业。无锡太湖学院智能装备工程学院提出的“专业+岗位”分类培养模式中,专业是指按照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完成第一课堂教学。“岗位”是指符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的10类智能装备应用型人才岗位的个性化培养。对标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完成智能装备领域各“专业”的教育,为岗位个性化培养打好基础;对标智能装备应用型岗位的要求,完成10类岗位的针对性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并考虑一定的前瞻性,进一步构建了各类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图1)。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复合融入与就业方向和能力素质相匹配的10种类型岗位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因需施教理念,通过调研、分析、设计及论证,及时调整,持续改进。
同时,通过调研分析,考虑学生的特质和兴趣不同,构建智能装备领域的设计研究、技术管理、技术经商和国际化4个人才模块。人才模块对应岗位类型(图1),学生先根据自身特质爱好选“模块”,再对标社会需求选“岗位”,根据“双因施教”理念,针对性实施分类培养,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双向需求。
(三)“岗位进课堂”三大课堂协同的分类培养实施方案
“岗位”的个性化培养在第一课堂的模块选修基础上,拓展至第二、第三课堂,完善培养方案,制定第二、第三课堂学分细则及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三大课堂协同(图2)。第一课堂“学专业”,承担国家标准下的专业知识以及4个人才模块课程选修学习;第二课堂“拓知识”、第三课堂“练技能”,在分类小组导师的引导下,对标岗位要求,运用岗位要求导向、做中学的方式,在学习中理解岗位需求,在岗位实习上理解知识内涵和技能要求,进一步掌握知识、练就技能,拓展了学生在智能装备领域各岗位需求方面的复合素养,提升了岗位技能水平。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力并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能显著提高。
“专业+岗位”的分类培养模式中,第一课堂负责其中4类人才模块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组,实施10类岗位的分类培养的主体为第二、三课堂,没有增加过多的教学资源,符合民办应用型高校实际。
(四)政行校企协同机制
民办高校普遍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实施分类培养,并根据学生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更是需要集成多方优质教学资源。协同校内校外、政行校企多方资源,是搭建“专业+岗位”分类培养模式所需育人平台和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图3)。
对外,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政府部门、智能装备领域行业、企业、高校研究院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基地、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学院等,聘请产业教授、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课堂”,以多种形式,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政行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岗位人才的协同培养。
对内,充分调动全体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积极性,利用各自专业背景、借助创客空间、学生专业社团等平台开展对标岗位的分组活动。
同时,外引内培,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教师“岗位”能力培训计划,满足分类培养师资要求。
(五)持续改进机制
(1)建立长期调研机制。通过企业问卷、学生问卷、教师深入企业、行业调研等形式,以及校友群、校企联络群等常年用人反馈载体,获取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智能装备类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变化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各分类岗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