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 张美玲 张亮

摘  要: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以探寻问题解决方案为核心,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探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谈心谈话、心理育人、团体辅导、课程思政四方面的具体运用,总结高校辅导员个人成长的预期收获即保持终身学习,明晰角色定位;提升自我效能,克服职业倦怠;建立亲密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证实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助力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疗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164-04

Abstract: The core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is to explore solution to problems,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concept for th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o th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eart to heart tal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ected gains of college counselors' personal growt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maintaining lifelong learning and clarifying role orientation; improving self-efficacy and overcoming job burnout; establishing close relationship and promoting family harmony.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onfirms that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help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ollege counselo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调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辅导员需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技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疗程短、见效快、易操作的优点,引入该技术是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益探索。

SFBT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者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等人创立的心理治疗技术,以理论治疗与临床实务为基础,形成其独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2],核心理念是“聚焦未来、目标指向”。咨询师视来访者为自身的专家,通过正向的、积极的观点促使其探寻发掘自身资源,持续发生小的改变聚沙成塔,最终减轻其心理困扰。其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合作关系和语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关注来访者的“例外”情境,即问题没有发生或发生次数较少、严重程度较低等易被忽视的特定情境,进而引导来访者察觉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带来解决问题的可能[3]。SFBT的技术包括:预设性询问、会谈前改变、正常化、刻度化、赞许、振奋性鼓舞、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关系询问、奇迹提问、例外、应对询问、任务/家庭作业、EARS询问[4]。

在四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内外学者临床证实SFBT在家庭、学校、监狱、医院和儿童福利院等领域的效用,但现有高校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如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5]、人际关系改善[6]、特殊群体帮扶[7-8]等方面,将其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成果较少,尤其缺乏基于辅导员视角的系统研究。

一、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辅导员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严峻挑战,引用新理念、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应对繁重而又艰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以SFBT实现教育方法“去旧”

价值引领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及朋辈辅导法等传统辅导员工作方法,不足以满足教学实践的发展及大学生特点的更新,必须创新方法,满足现实需求。传统的行政式灌输模式不自主地突出辅导员主导地位,降低教育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催生逆反心理。而SFBT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合作关系,突出来访者的主角地位,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使辅导员工作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弥补传统辅导员工作的缺陷。

2. 以SFBT实现教育对象“迎新”

“00后”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9]。SFBT强调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契合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此外,因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压力教育、家庭成员不和谐等原生家庭的不当因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而SFBT不探究问题成因,聚焦解决问题,不披露学生自身隐私,更符合其自我保护的心理特点。

(二)可行性

SFBT与辅导员工作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之间的异同,有助于论证SFBT运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可行性。在教育理念上,二者均注重对人的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论渊源;在教育内容上,均关注心理健康。辅导员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重要工作职责,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把重点放在危机成因上,重视风险评估,忽略当事人自身的能量和资源[10],而SFBT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助人自助为目的、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帮助学生自觉调整个体行为,促使学生在更佳的心理状态下健康发展;在教育方式上,均强调语言的魅力和技巧。将SFBT运用于谈心谈话,以正向、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育人效果。

但同时也注意到,尽管SFBT层次分明、简单易学,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亦可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但并不能适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如对于考试作弊、盗窃财物的学生不能“赞许”“鼓励”;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需要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专科医院治疗。

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升谈心谈话策略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教育引导[11]。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通过谈心谈话环节,考察辅导员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了解把握程度、教育引导及解决学生理论困惑和实际困难的能力。将谈心谈话分为五个步骤,可单独或在某一环节循环使用SFBT。

1. 正向开场,消除隔阂

正向开场是在不预设、完全理解与接纳的态度下,与来访者构建理解与合作的咨询关系,催化会谈朝向形塑咨询目标的方向迈进[12]。由于进行谈心谈话的学生多数是非自愿状态,或抗拒、或警惕、或带着接受批评指责心态的受约者,不利于谈心目标的达成[13]。应用SFBT,使用不同的开场方式,将受约者悄然转变为来访者则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找你来吗?”会让学生处于被指责状态,“今天你到这里,希望我做些什么帮助你吗?”则运用预设性询问技术,体现尊重与接纳,打破不平等的权威者或说教者的隔阂,激发学生积极性,主观上愿意同辅导员结盟。

2. 共情倾听,直面问题

共情倾听是找到谈话内容中蕴含的目标资源的关键环节。应用SFBT,运用正常化技术,首先承认其具有普遍存在性,缓解羞涩和焦虑情绪,如“像你这样的情况在学校是很常见的,我理解你的感受。”随后在学生的参照框架里进行提问,运用会谈前改变、应对询问等技术,尽量使用学生在述说问题时用到的词汇,引导其发掘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最后引导学生做谈话主题的主导者,运用振奋性鼓励、赞许技术进行赋能,引导自我治疗,如“跟上一次相比你的精神状态好多了,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对你的评价都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3. 奇迹提问,目标形成

奇迹提问是SFBT极为核心的代表问句,可为阐述目标较为困难的来访者形成一个“问题不存在时刻”的图像,引发愿望的想象和描述,带来改变的力量与方向,无限制地思考各种可能性的发生[14]。帮助学生跳脱问题困境,形成愿景目标,提升希望感,探寻自身资源,聚焦解决之道。如“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停顿片刻),假如今晚睡觉时发生了奇迹,你今天带来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因为奇迹发生在你睡觉时,你并不知道问题解决了(再次停顿),所以当你早上起床时,你会发现什么不一样了而让你了解到奇迹已经发生呢?”

4. 寻找例外,制定方案

寻找例外可以规避辅导员自身认知和经历的局限性,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过往经历中寻求“例外”,发掘例外发生的过程和背景并探讨如何再现,可快速有效地形成解决方案。运用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技术,引导学生实现“滚雪球”式改变。通过关系询问技术,了解学生最关心的他人会如何看待其改变,协助学生寻找外部资源。运用刻度化技术,对事件进行0-10赋值,作为谈话进展的指标,引导学生辨析变化,使解决方案具体化、行动化,如“如果用0到10分评估现在的心情,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如果想提高1分,你会做些什么呢?”

5. 家庭作业,监督反馈

辅导员运用任务/家庭作业、EARS询问技术,鼓励学生进一步改变,通过“与过去不同的事情”“做更有效果的事情”协助学生找寻问题的例外情境或明确咨询目标。梳理总结交流内容并反馈给学生,引导其重视自身资源和力量的探索,直面愿景目标,邀请学生一起为接下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增加其投入程度,布置观察、思考等家庭作业,强化小改变,如“在下次见面时告诉我,在你的寝室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改善了你和室友之间的关系。”

(二)助力心理育人成效

当代大学生日常主要面对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习动机、考试焦虑、情绪低落等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无需耗时探寻发生的原因,解决即可,符合SFBT理念。同时,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和反省能力,SFBT进展将更为顺利。另外,辅导员人均同时管理和服务20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难以为某一学生耗时过多,SFBT个案咨询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高成本效益。参照SFBT的“目标-例外-一小步”工作框架,运用前文谈心谈话环节的五个步骤和相关技术,将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