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崔豪豪 毛晓霞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5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精准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条件。文章探究疫情常态化防控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18-04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 prerequisit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趋势,而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就业方面,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凸显,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外贸受到剧烈冲击,壁垒增多,物流不畅,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增多,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可以说,疫情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1]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一)中小微企业破产重组加剧,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受疫情影响,各地防控压力增大,人员流动受到极大限制,各地区各行业复工复产延迟,人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对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服务行业以及中小型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冲击[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民消费需求下滑极易导致中小型企业订单量减少而出现资金流断裂的问题,出于疫情防控压力,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亦可能导致全国物流成本直线上升,在短时期内抬高物价水平,同时影响部分企业的供应链,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一些小型企业可能难以承受长期冲击,出现倒闭或者被大型企业兼并的情况[3],进而减少了招聘岗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经济下行压力大,员工待遇降低,人才流失率增加

国外疫情日趋严重,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尖端科技领域出现产业转移,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重重防疫压力之下企业复工投产缓慢,而项目跟进、新客户合作需求以及产品升级换代则刻不容缓,工程完工周期和项目回款周期以及资金流面临巨大压力,由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供货商、合作伙伴、投资方尾款结算缩水严重,而公司迫于生存压力,裁员降薪首当其冲[3]。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多为年轻员工,当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如房贷、车贷等,一旦降薪,员工失去生活保障,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则降低,离职率增加,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受影响程度差别较大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仍然突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国外展销会延迟举办或取消,失去线下展销会采购商,导致原来客户订单大量削减,国际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活动停滞不前。一些国家迫于疫情防控压力,对我国出口货物提出严格检验检疫条件,亦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活动。由于人员流动受限,一些项目投资也可能推迟或取消,项目前期申报手续可能放缓脚步,直接影响项目完工进度[4]。员工收入大幅降低,可能出现集体跳槽风波。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形成了重点风险地区和非风险地区。疫情呈现季节性和多点式爆发,高风险区出现在较大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多为当地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疫情防控的重难点,相应经济活动受影响较大,而农村是毕业生和农民工输出比较大的地区,而疫情导致区域间求职者的流动不顺畅,因此对未来地区产业布局和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点

(一)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竞争压力更大

根据教育部官网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人,规模达到909万,同比增加35万,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间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这将全年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使得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还将导致2021年待业人数增加,而就业岗位不增反减,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此外,当前的就业市场推出机制不健全,中小微企业抗压性差,实力较弱,为求职者提供的福利保障不够健全,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部分民营企业缺点日趋显现,导致大学生向体制内单位扎堆。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划定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全球多个国家为防止疫情传播已经采取限制性措施,而这将对国际人才流动和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作为毕业去向的重要渠道将被挤压。此外,一些大学生宁愿通过“慢就业”的方式回避就业,从而增加了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岗位需求减少,就业机会持续下降

就业机会持续减少,且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大学生对线上招聘方式不适应也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点。受疫情防控压力的影响,高校无法组织大型线下宣讲会和双选会,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取消招聘计划,招聘岗位减少。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组织效能和盈利及盈利速度以抵消疫情期间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4]。而用人单位的这一经营诉求需要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强的求职者来满足,因此,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更加艰难。疫情期间,“云端”招聘作为线下招聘的补充方式迅速成为各大用人单位的主要招聘手段,然而对于众多应届毕业生来说,传统观念和思维认识上更倾向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校园招聘,对于线上签约、网络面试等“云端”招聘形式认可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4]。此外,高校及高校毕业生对于线上招聘求职流程不熟悉,同时,企业认为网络面试无法全方位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导致招录的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招聘效果大打折扣,企业招聘积极性降低。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向体制内卷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防控压力及防控意识不断增强,多数单位采取隔离和高强度的消杀来阻止疫情的传播,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如学生感到与社会的隔绝感愈发强烈,与人交往的意愿减弱,干事创业的惰性不断显现。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出于规避风险心理会调整自身就业价值观念,开始信奉稳定至上的择业观,由此向体制内卷。表现为:在单位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事业单位,开放意识相对淡化,进入企业和创业意愿显著下降,就业单位选择向体制内卷,择业观念呈现出向稳定性内卷[5]

(四)工作模式多元,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

疫情影响下,一些新兴产业日趋繁荣,社交平台大范围覆盖,如在线观影、线上会议和教学等网络文创产业以及线上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等,这些新兴产业有着工作时间和场地自由、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等特点[4],促使当代年轻人的工作进入了“秒级响应”时代,“指尖办公”成了工作安排、沟通、分享的首选,在享受这些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之外,我们还清楚地看到无时无刻的“隐形加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面对当前新型的工作模式,传统的职业认知、工作方式及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如何尽快适应这种新型工作形式,也是毕业生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建议及对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为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高校毕业生的稳就业意义非凡。就业乃民生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央提出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总要求,就业问题被列为“六稳”和“六保”之首[6]。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深入探究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及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政府出台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保就业稳就业

面对疫情,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保障经济平稳发展。首先,政府应对中小企业以及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渡过难关。同时,银行尽可能让利于实体经济,通过降息等举措减少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对于个人或企业贷款,应给予一定的缓冲期,避免其出现因现金流断裂而破产的情况,以增加就业岗位,最大程度减小疫情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政府应加强新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建设。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和线上教学发展迅速,面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新一轮竞争,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向居民生活、政府管理、生命健康以及企业经营、教育培训等领域渗透。同时,政府还应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及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发展。最后,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尽可能增加基层单位、社区街道、公益岗位及其他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岗位,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计划招录人数,且适当向应届生倾斜[7];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应该增加专业型硕士的招生名额,更加注重技能教育,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需求,政府部门应积极调配一定数量的就业见习岗位,分流部分毕业生;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工业园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4];银行可以提供贷款给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保障高校毕业生多样化就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