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张应武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35
摘 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是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的保障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业务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由于认识、培训、激励等缺位,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储备不足、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快构建培育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制度基础,搭建工作平台构筑支撑体系,强化文化熏陶打造精神家园,其中关键在于加强人才储备、搭建培育平台、完善培育方式、建立管理体系、完善奖励机制。
关键词: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39-04
Abstrac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ouble leaders" branch secretar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arty branches is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training and motivation, the current "double leaders" cultivation project generally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lack of talent reserve, lack of working ability and enthusiasm. We must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cultivation mechanism, consolidate the system foundation by improv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build working platforms and support system, strengthen cultural edification, and build spiritual home.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trengthen talent reserve, build cultivation platform, improving cultivation mode, establish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reward mechanism.
Keywords: double leaders; Party branch secretary; long-term mechanism
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目前,高校绝大部分教学单位已基本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成为学校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的中坚力量。伴随着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推进,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相继发表。一些研究分析了“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中的问题及建议[1-6],但一个非常紧迫且严峻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存在较大流动性(比如晋升、换岗等原因),如何加强基层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基层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候选人才储备工作,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一、建立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紧迫性
“双带头人”就是在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和学术工作上起到双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头人,这对于不断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由于晋升、换岗或个人原因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建立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迫切要求。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发挥党支部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方面的主体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科研教育的第一线,是落实我党教育方针的基础单元,是决定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因此建立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是稳定发挥基层党支部政治作用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双带头人”这部分“关键少数”头雁效应和先锋模范作用落实的制度保障,是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所在。
2. 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迫切需要。高校教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处在面对师生群众的一线,其战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政策方针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往往具有党建和学术业务上的双重优势,建立起高校教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的长效机制,就会树立起越来越多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模范示例能让更多党员和群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效仿。特别是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教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承担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只有建立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其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发挥,通过弘扬榜样力量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3. 提升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持续发展动力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并反复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党支部制度建设离不开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其战斗堡垒作用的持续发挥需要培育和储备丰富的候选人才。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化,高校治理重心逐渐下移,基层党支部在推动高校重点和中心工作任务中的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都要求基层党支部尽快培育和储备一批兼具学术和党建工作能力的“双带头人”力量,通过其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引导全体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校和学院建设中。
(二)重要性
《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但由于教师党支部书记人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建立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长效机制,做好候选人才的储备工作意义重大。
1. 有利于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建立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长效机制,有助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一,建立“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和教授治学的统一,有利于将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依托“双带头人”发挥基层党支部的职能作用,强化学校治理的整体效能。第二,建立“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与培养业务精湛、政治可靠的后备人才。治理能力最终要通过人来体现,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各项事业的排头兵,关系高校改革发展全局。通过建立“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可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守政治纪律、讲政治规矩;谋事创业、干净做人的高校领导干部,进而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 有利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业务融合发展。建立“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有利于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科学化水平,发挥“双带头人”在党建和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为高校建设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思想保证以及组织保证:第一,“双带头人”培育长效机制有利于在基层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有利于推进高校党组织的候选人才储备工作,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进而将党的建设工作更好地融入教学与科研,有利于不断强化高校在政治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双重作用,抓好关键少数,强化头雁效应,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的双融合、双提高。第二,建立“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长效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在业务和党建融合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可有效避免因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存在较大的流动性所带来的部分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能力不足、党建管理模型相对滞后以及高校党组织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二、高校教师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工作内容,《实施意见》明确了“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为主要目标,以突出政治建设、坚持双向提升、注重分类指导、强化基层导向为工作原则。目前,高校在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时,普遍存在诸如部分“双带头人”学术能力强,党建能力弱,有些新任党支部书记因能力不足或缺少获得感、满足感、荣誉感导致不能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一些“双带头人”使命感、主动担当意识不够强等现实问题,总的原因就是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探究其具体原因如下。
(一)缺乏正确认识,内生动力不足
基层党组织有着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等都主要与科研成果密切挂钩,因此许多教师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并不重视,认为教学科研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些学科带头人,更是只专注于学术科研而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足,且学术科研已经占据其大部分时间,投入党建工作的精力有限。
(二)缺乏培养体系,人才储备不足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是:既要政治强,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又要业务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业绩突出,而摆在首位的是政治思想端正。目前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努力将学术带头人培养成教师党支部书记,但在业务能力过硬的有潜力教师中挖掘政治思想和理论过硬的合格“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人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其高效的党务处理能力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培养。而且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建立“双带头人”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候选人人才储备已刻不容缓。
(三)缺乏指导培训,工作能力不足
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兼顾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但学科带头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党务工作的相关培训,而党建工作内容也非常具有专业性,导致很多新任“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学科科研工作与党建党务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厚此薄彼。加之学科带头人本身业务工作量也比较大,不熟悉党务工作可能导致“双带头人”业务与党建工作时间分配失衡,降低其两方面的工作效率,以至于教师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容易缺乏获得感、满足感或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