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在生态环境类选修课中思政融合途径探索
作者: 赵迎新 曹戈 孙井梅 季民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42
摘 要: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类选修课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传递,将绿色发展观念落实到不同学科中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探索不同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融合途径,并以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能与应用全校类选修课程为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寻找思政融合方式,优化教学方法,为生态环境类选修课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选修课;课程思政;生态环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69-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how to effectively transf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lective courses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the whole school electiv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ergency Treatment Skills and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fully excavat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finds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ptimizes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lective courses.
Keywords: elective course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已纳入多数大学的教学规划中,高校中生态环境类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等)的学生,可接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综合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该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常较强,也具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知识的最优途径是选择生态环境类选修课。通常,生态环境类选修课都是以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原理与技术、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政策与管理等为主。选修课学生仍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缺乏对自身专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联系的思考,很难立足本专业积极有效地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环境类选修课程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生态思政理念,建立不同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融合点,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对于学生全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目前,不同专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政融合途径尚不明确,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缺少思政教学实例和经验。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天津大学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能与应用全校类选修课程为例,探索不同学科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政渗透途径,将环境保护理念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为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的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一、课程定位与思政教育现状
(一)课程定位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能与应用是天津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环境知识理论基础,该课程综合课堂教学、实验演示、校企共建、实践调研、创业分享五种方式,集中大学教授、企业工程师、大学生创业三种优质资源,讲授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应急处理工程案例,真实演示污染物应急处理过程,大学生创业团队分享基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产品设备开发及市场。课程突出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了解关于水、大气、土壤、固废等基本环境问题,掌握对不同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了解新工科背景下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的新形势,学会保护人体安全与健康。
(二)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在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能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环境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能够准确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等课程内容,但在建立生态文明理念、将自身所学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意识等思政方面涉及较浅,难以精准达到思想价值引领的目的,提高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方面尚欠缺[1]。对此本文深度挖掘了各学科与环境的联系,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渗入思政元素,提高生态环境类选修课在各学科中的思政影响力。
二、不同学科在生态环境类选修课中的思政切入点
随着各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类选修课在讲授环境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使不同学科与生态环境保护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授业的同时传道,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和谐统一。本文选择人文学科中的法律、传媒专业;形式科学中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应用科学中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开展研究。由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背景不同,主攻的社会经济服务价值不同,上述专业表面上似乎与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性小,因此学生难以科学地对自身专业服务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生态环境保护思政切入点需要准确地找出各学科专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挖掘思政要素,后续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一)计算机科学在生态环保技术中的重要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十分普遍,具有高效、快捷、便利等实用性优势,可以用来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计算分析、绘图模拟、监测管理等多种需求,在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以及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有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与生态环境专业的融入点包括数据处理与绘图、计算机模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方面。
1. 数据处理与绘图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将繁多复杂的数据进行清晰快速的分析整理,利用软件可直接输出所需的数据处理图,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有Origin、Python、Matlab等。在各种环境工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绘制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手绘费时费力且精确度不高,难以达到工程应用水平,通过计算机绘图能够实现各种复杂图形的绘制,更加直观精确。应用广泛的绘图软件有AutoCAD、3DsMax、AI等。
2. 计算机模拟技术
计算机模拟、预测等技术在环境学科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发展迅速。这项技术指的是通过分析有关的环境数据得到相应的信息模型,这些模型越来越多地在实际污染物监测和污染控制中得到应用[2]。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计算机模拟应用软件。(1)大气污染控制模型。大气污染控制模型主要以相应的大气扩散基本数学模型为基础,并考虑外界条件以及运行参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模型有箱模型、烟羽模型和气团模型。大气扩散计算机软件有FDM、AFTOX、ISC3和ISC3VIEWISC等。(2)水污染控制模型。在水处理方面,神经网络因其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软测量中较活跃的部分,基于PCA方法与新型RBF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技术指标软测量模型,实现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
3. 环境监测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日趋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逐渐广泛[3]。物联网技术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利用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实现智能定位、实时监测和在线管理。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环境污染物种类、浓度、含量等因素进行在线监测,达到获取数据、分析趋势和质量监控的目的,主要分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两类。构成物联网的3个模块分别为:RFID、Savant System、Internet System。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重金属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计算机专业与环境专业联系起来,总结了计算机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途径,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针对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思政的教育可通过加深认识上述应用途径,依靠本专业知识特点加强对环境专业的认识,了解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熟悉计算机产业相关环境应用,在绘图软件智能化、计算机模拟技术精确预测、以及物联网环境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贡献。同时计算机学科学生在利用计算机科学分析和评价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科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对于培养计算机学科相关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感具有意义。
(二)法学专业促进环境执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能够保证整个社会正常有序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学科的发展中,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为环境治理提供有效保障,对行业中可能出现的违法现象进行规范与制约,能够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率,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环境法学是一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学科,研究为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而制订的各种环境保护法规的必要性以及制订法规的依据和程序,环境法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迅速发展,但目前许多分支学科还未达到成熟阶段[4]。
我国法律法规中与环境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1)《宪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为关于环境保护的部分。(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环境保护的综合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分为三类:自然资源保护法,如《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其他类的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十分重要,各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环境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中来,并在相关环境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寻找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法律元素,使用法制思维分析环境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三)新闻传媒专业保障生态文明保护理念输出的正确性
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其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责任。新闻报道中,各类环境问题、环保政策、生态文明理念成为重要题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传媒成为凝聚生态共识、宣传生态理念的关键途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5]。通过利用传媒工具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与渗透,增进民众的生态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