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作者: 温涛 徐立军

摘  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系统工程中要提高站位,强化担当。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由来和主要内容进行解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浅析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强化育人意识,形成全员共识;二是分析学生需求,确保全程融入;三是依托资源服务,实现全方位覆盖;四是主动交流合作,搭建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178-04

Abstract: "Three whole education" is a basic requiremen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th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important second classroom for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improve its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its responsibility in the systematic project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main content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carry out "three whole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ree whol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path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First, it is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ducation and form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taff; second, analyze the needs of students to ensure full integration; third, relying on resource services to achieve all-round coverage; fourth,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change and cooperate an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three whole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从“大”到“强”、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历史飞跃,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任务,如何重新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功能,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助力学校构建“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三全育人”理论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为了推进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格局,2018年以来教育部委托部分省(区、市)、高校和院(系)开展了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构建长远育人格局、标准和体系。

“三全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校思政的发展规律[2]。“三全育人”要求育人责任落实到全员,育人环境贯穿于全过程,育人形式和内容渗透于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各领域,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校一盘棋,强化协同攻关和齐抓共管,形成系统合力,最终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大思政”系统工程和有机整体。

“三全育人”从育人主体维度、育人时间维度和育人空间维度,提出育人要求,以便做到时间上无空当、空间上无死角、人员上无懈怠、内容上无遗漏。“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党团工作干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育人者不只限于此,高校的专职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也是育人主体,他们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以学为人师和立德树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自身的岗位上挖掘育人因素,发挥育人作用。“全程育人”是指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各个环节,高校都要“以人为本”,分析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教育资源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多维并进、互补互动,实现思政教育从平面教育演化为立体教育。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是实现高校育人系统工程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发展水平的标志。图书馆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与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密不可分,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图书馆是学校育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单位是教学育人的主体,图书馆是服务育人的主体,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图书馆与教学单位有着同样的使命与责任,没有主、辅之分。当前立德树人是衡量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然也是衡量图书馆工作的标准。面对构建“大思政”的系统工程,图书馆不能置身事外,否则高校“三全育人”系统工程就无法实现。因此图书馆应当抓住机遇,审视自身职责,理清思想认识,敢于改革创新,在育人方面精心布置,形成长效机制,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成为高校一体化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契合了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虽然是主体,但是多元文化思潮始终相互影响渗透,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以微信微博为主,新旧媒体融合的信息化社会背景,对大学的思想理念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复杂影响。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始终是各类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重点领域。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思政教育必须不断按照“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的要求,根据工作对象、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高校图书馆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和育人因素,系统开展“三全育人”,实现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发挥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功能,契合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体、方法和手段,契合了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

(三)开展“三全育人”是高校图书馆自身职责所在

教育部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此高校图书馆具有信息服务与教育的双重职能,教育职能包括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育培养方面,图书馆具有独特优势。图书馆是先进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地,蕴含着巨大的德育教育资源。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和激励着学生向往美好与崇高的精神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和人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因此,积极参与“三全育人”既是图书馆的重要本职,也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然与思政第一课堂“由上而下”的讲授所不同,图书馆主要是利用优良环境、优质资源和良好服务,通过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实施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图书馆和第一课堂对学生的教育形式不同,但是教育职责是相同的。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突出问题

(一)育人主体意识欠缺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主体,图书馆的服务归根结底需要馆员去开展。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工作理念,馆员普遍认为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职责,与自己没有关系。虽然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历水平高,甚至在某些领域学识渊博,能较好地开展学科服务,然而在思政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对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深入,对当前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此外,图书馆还聘用一些临时工和后勤服务人员,他们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补充,属于全员育人的主体范围。这些人员一般学历较低,稳定性差,关注业务工作的完成,难以保障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育人资源建设不足

育人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物质基础,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图书期刊、专业数据库、特色资源等。完整系统的多媒体育人资源体系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支持。受经费和空间限制,当前在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对于本校开设专业尤其是重点学科、一流学科的资源实行应收尽收,在种类和数量上有充分保障,对于教学科研方面的文献资源给予重点保障。然而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高校思政工作对于课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对文献资源的支持要求[4]。

(三)部门协调联动薄弱

“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方育人资源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目前一些高校的育人力量仍然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和强大育人合力[2]。高校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系统的思政专业知识,而且在思政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是育人资源的主要使用者,而且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开展育人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学生优势。高校各学院直接面对学生,承担着整个大学期间教育管理学生的重任。当前图书馆与这些部门合作联动不够深入,没有在互补、互动、综合的基础上,实现目标、资源、策略等各要素的相互融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