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基本内涵
作者: 张世明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情怀是大学生的立德之基,二是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人民,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以及爱国家。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185-04
Abstract: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in the new era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patriotic feelings are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tanding. Secondly, the patriotic feelings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rdly,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sm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nation-stat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mainly embodies in the splendid culture and history of loving the motherland, loving the people, loving the motherland and loving the countr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value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者,而成为一个爱国者,首要的是要有爱国主义情怀,要有爱国心、报国情和强国志。在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怎样的价值意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内涵有哪些?这些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且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情怀”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辞海解释为“心情、心境”。而“情怀”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则使得“情怀”具有了高尚性和道德性。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了其在思想、情感和行动方面的指引性。在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民族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爱国主义情怀是青年大学生的立德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2]”由此可见,爱国是中华儿女的一项基本美德,是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陶冶道德情操和砥砺道德品性的有效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先贤都强调“内圣外王”的人格修行,强调从正心开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道德格局。在今天,爱国主义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人格的道德底色。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生理方面已经成熟,但心智方面却并未完全成熟,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随着学习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社会阅历也不断增加,开始思考个人前途与社会关系,开始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但其思想容易偏激,容易受社会上非主流观念甚至错误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拔节孕穗”关键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需要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其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根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绝非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接受,更在于人格的养成。大学生对国家利益的自觉维护,对国家形象的自觉呵护,对祖国的忠诚与无比热爱,以及为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等应有的道德品格通过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来,将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得以升华,从而为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铸魂”。
(二)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3]”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这样的心怀祖国的深情表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豪情担当,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坚贞和侠气,也有“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为国为民风范。从苏武持节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到郑成功抗击侵略者收复台湾,再到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国成为“两弹一星”功勋,无不寄托着华夏儿女和先贤们的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情怀。纵观古今,无论是和平安宁时期,抑或是国难当头之时,无论是传统社会追求天下大同,还是当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都离不开一脉相承的文化源泉——爱国主义情怀[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立足今天,面向未来,青年大学生要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深度契合,将青春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社区建设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国家建设中献力献策[5],为国家的发展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与担当。10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梦时也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在这样的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的过程中,责任与担当意识尤为重要。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在大学生心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历史担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状态,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面临许多来自外部环境的严重挑战。全球化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价值观念认同危机,因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许多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比如新自由主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关于国家、政党和制度等相应观念的认同度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人提出“世界公民”的观念,并提出“全球化时代还需要爱国吗”的质疑,甚至喊出“爱国主义过时论”的谬论。尽管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但依然有少数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有极少数“精美”“精日”分子。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中有极少数人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出现问题。当下,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受外界思潮冲击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方向不明确,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不够强等问题。而应对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危机最根本的就在于在全社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识到被认可再到践行[6]。而爱国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最根本、最深层的因素。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地认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让大学生充分认知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守。通过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的“四史”教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学生深刻认知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等,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通过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让大学生有知国之明,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让大学生深刻认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为推动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大学生关乎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构筑根基。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内涵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作为“特有的价值信仰和民族精神得以长久延续,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化而成的一种人格规定”[7]。而爱国主义情怀则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寄托与表达[8],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基于对国家的忠诚热爱情感,以及强烈的归属意识而蕴养的使命与责任,爱国主义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稳定因素显然是其地理因素。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国土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祖国的山河江川在人们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供人欣赏的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旖旎风景,也不仅仅是丰富的自然资源、矿藏物产,更是国家主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载体。因此,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把“保我国土,爱我河山”,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9]。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历代中华儿女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今天,大学生也应有这样的决心与情怀。
(二)爱人民
人民作为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爱国必然包括着爱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3]。爱人民、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底色。爱人民,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能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能不能始终紧密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的基本观点即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中国梦时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可见,“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共产党的初心即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走进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十分感慨,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