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纵视野下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
作者: 贺鸽 蔡世春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基于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横向比较及纵向梳理的方法,高度概括西方国家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核,分析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西方国家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异同,揭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时代特征,提出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西方;工匠精神;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189-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comparatively and studying vertically,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i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summarized highly.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and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western culture an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We try to syncretize effectiv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get univers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a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craftsman spirit; 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实践发展诉求和劳动价值观念,其内蕴的生存智慧和价值理念,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工业社会,都是推动我国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新时代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在培养造就有崇高爱国情怀、坚定职业理想、精湛专业技术、主动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理应当仁不让、大有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和现实表征是什么?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规律和运作逻辑是怎样的?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从横向比较及纵向梳理的视角出发,整理分析中西方国家及中国传统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异同,概括提炼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核元素,打通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互融合的渠道,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得到普适性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横向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异同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考察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特点,剖析其特定发展场域、价值基础、伦理指向,从而揭示西方工匠精神与我国工匠精神的异同,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思路之一。
在西方,工匠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的纯粹极致、至善至美的意识。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的价值标准就是对技艺所承载的善的最大追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对任何一个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那种活动的完善”[1]。这种善就是在创造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进入中世纪,随着宗教不断兴起及介入,西方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出宗教色彩,“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手工业者的宗教,这是它的突出特征”[2]。工匠群体将技艺劳动当作灵魂净化和自我救赎的方式,使工匠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文艺复兴的兴起以及手工业行会制度的逐渐确立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体现为对产品质量、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对行业师傅、行业伦理的推崇备至。工业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兴起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工业生产相结合,西方国家工匠精神在伦理价值上又兼具了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内容。
梳理西方国家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西方的工匠精神经历了理念上的抽象认知到操作上的具体规范的过程,而概括起来就是集中体现为伦理要求上的善与技术操作上的精。从善的层面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东方工匠精神也具有相似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至善至美”很早就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中,具有高尚的品德是中国自古以来赋予工匠的基本要求。从精的层面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也注重“百工以巧尽械器”,这就要求匠人们通过对技艺的不断雕琢、德行的不断修炼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从核心价值理念上来看,东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大致相同。但具体到内涵层面,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土壤以及发展环境,中国工匠精神还具有与西方工匠精神不同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继承弘扬“尚巧”“达善”的价值理念,不仅讲究产品、工艺、技术的精益求精,更要提倡职业个体人文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机融合;二是坚持专注执着、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不同企业、行业的产品质量、工艺水准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工匠群体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精神,也要学习西方国家尤其是德、日一部分知名企业对工艺流程、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的认真态度。三是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合一的职业导向,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技术的快速革新以及社会大众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更需要工匠群体投入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在学习、工作和反思过程中,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实力。
二、工匠精神的纵向挖掘:中国传统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异同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中国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历经了岁月的变迁,虽然其核心价值理念不曾改变,但如果不全方位地和时代接轨、不注入时代元素就会成为一种僵化的理念。故而要更准确定位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工匠精神的发展阶段,回到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文化特征中去,再基于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放矢。
要挖掘中国工匠精神的纵深发展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工匠”一词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最早将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称为“匠”,将拥有专门技能以及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称为“工匠”,甚至还将工匠视作圣人对待,如《周礼·考工记》曾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们所具有的高尚的品德和特殊的才华。
早在中国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国先祖们人类本体思维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简单、质朴工匠精神的萌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这体现的正是工匠精神最初所蕴涵的认真踏实、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内容。同时,从众多当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中也不难寻觅到中国传统工匠们一丝不苟的态度与巧夺天工的技艺,如象牙、陶器等文物作品彰显了中国传统工匠的智慧与理念,为后来工匠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源泉。随着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工匠所从事的工种、门类不断完善、细化,这一时期的工匠们大多一生只从事一项技艺,且这项技艺大都是具有一定标识性和竞争力的品牌。在讲究产品质量、工艺细节的同时追求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推动了这一时期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手工业生产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手艺、技能的师徒传授制,学徒向师傅学习的不仅是技艺、本领还有行业的规章制度以及师傅的为人处世,这样就将对师傅的崇高敬仰、对技艺的虔诚爱护、对行规的忠诚恪守一代代传递下去,为此这一时期工匠推崇的职业理想是成为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匠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工匠之心、工匠之魂的主基调。进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发展出现了较之前稍有失落的现象。当然,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整个这一阶段工匠精神的旁落或退伍,因为在此期间也不乏有部分匠心之作的问世,故这里所指的失落是这一大的历史时期中出现的不连续、中断性的情况。如明初制定的匠籍制度“严重影响了民间手工业者的商品生产,也导致了官营生产的日益衰落”[3]。随着近代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在机械化、规模化大生产的挑战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理念呼唤着中国传统工匠群体的快速转型,工匠们从产品、技艺的系统全面生产管理者变成了某一个部件、某一项工艺流程的操作者,各行业传统的师徒传授制逐渐被打破,传统工匠精神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洗礼。随着全球各国对工业发展实力的较量,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定位成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则更多地体现为传统工匠精神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的充分结合。而中国现代工匠精神也正是基于新的时代诉求,走上了全面深入、系统发展的复兴之路。
在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中,在继承发扬传统工匠精神的优秀内核基础上,在新发展理念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新时代工匠精神还应具有以下价值表征:一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梦想,这就要求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们将实现中国梦共同梦想融入职业理想之中。二是强调为社会服务、不断奉献的自我价值。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由原来普遍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再加上中国本来就有重精神的优良传统,实现个人职业价值与为他人、社会服务统一起来则应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人员的高度自觉。三是强调不断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也有创新的内容,但当下的时代背景对于创新的要求和迫切性较以往都要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国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创新思维、科学支撑、技术引领,而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