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王树文摘 要: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要做好课程新模式创新工作。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对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的模式进行创新。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的改革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夯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础。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工科技术应用新平台。根据学校电气信息类教育教学开展情况,苦练内功,立足实际,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42-04
Abstract: Arou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promoting students' all round development, we must do a good job in the innovation of new curriculum model.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 mode of "first class course" of electrical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to be innovated. In the reform of the new mode of "first-class courses" of electrical information, we must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mbining specialty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e need promot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We also nee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creat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build a new platfor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actice hard based on reali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electrical information; first-class courses; new model; reform; practice
新时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有了新要求,要围绕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打造创新型课程。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一流课程”新模式的根本要求,以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加强电气信息类课程建设。在进行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的改革中依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科学设计电气信息类课程。在课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建设中要求进行模式创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相关理论,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理论运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甚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国家主张各大高校要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征的“一流课程”,而且还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如今,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形式的创新,一定要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要在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种形式教学。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迫切要求我国各种学科教学中要进行课程模式创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还要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与电气信息类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才能够让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让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能够承担时代发展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认证理念的具体体现
专业认证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脱离“以学生为中心”初衷;教学方法不灵活,缺乏“成果方向”引导,“单声道”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大忌。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为沉默、问答、互动交流、提问质疑以及辩论。实验教学传统,缺乏“创新”训练。现在的课程教学实验以验证性的教学内容为主,缺乏学以致用,缺少前沿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自主性、多样性和探索性,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科研对教学促进与结合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的体现不够显著。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缺少优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有效措施。缺乏具有全开放、硬件条件优越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数字化资源,以及管理技术先进,面向学生创新的高水平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了真正实现专业认证理念,专业必须作出必要的改革。
(四)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现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师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受传统课程教学影响较大,进行课程设计时相关课程要求落实不到位,课程进行的形式创新不够,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以课本、课件为主,上课形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教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电气信息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不断深化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改革,才能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在深化本科教育体系改革中,没有落实好相关要求,没有把国家的要求与学校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师资力量情况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课程教学新模式改革的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要探究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结合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以此来推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的合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二、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与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然后,由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设计专家组成员一起商讨,认真修订与完善学生培养方案,科学构建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整合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内容,推动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高校要不断构建“两大平台、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即:“校内校外两大实践教学平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习与实训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层次结构。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分层次实践教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思维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设置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综合设计+项目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实习环节。搭建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校企联合实验室、学生创新团队和科技协会为主体的校内工程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创新实践平台。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鼓励本科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鼓励学生为了国家级、省级奖项而努力奋斗。并且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和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在各种竞赛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中依然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科学合理设计课程。电气信息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必须要充分调动各种客观因素,必须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夯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础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推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新模式改革,学校可以实施“校企互通,理工结合,产学一体”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校企互动、资源互补的双赢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类企业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实践基地,在各类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工作,让学生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运用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产学协同育人,这样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里面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学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与北京三清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兴能集团及深圳信盈达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卓越工程师”新课堂。以企业产品级的项目开发为目标,开设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聘请企业选派优秀的工程师进课堂,为“卓工班”的学生授课。企业优秀工程师联系他们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尤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自己在课程上学会的理论知识,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冷静分析问题,观察现场情况,在全面综合考虑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高校与国外企业签订“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分别在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开设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项基地班,与企业共同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新的课程形式和组织形式,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项目的双线框架,创造学用一体、学创一体的工程学习体验。加强与国外企业交流合作,了解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以及国外企业一些先进的技术,从而推动我国电气信息类专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丰富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的具体内容,推动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电气信息类“一流课程”建设的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工科技术应用新平台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各个学院之间加强合作,通过学科交流,不断推动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各个学科的合力,最终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技术应用新平台。通过这些一流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而且高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台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例如,成立“网络舆情与湛江经济大数据研究中心”,建立湛江道地南药信息技术研究团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和识别团队;通过电气信息类学科与管理科学、农学、少数民族语言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项目为驱动,将岭南地区的实际问题作为工程综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持续不断改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电气信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在的人才培养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动员多方力量,要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通过新平台的构建,能够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活力,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钻研和创新,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