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学生重视中间学习过程的工科课程教学方法

作者: 祝铁丽 马雅丽

促进高校学生重视中间学习过程的工科课程教学方法0

摘  要:高校工科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学时少,并且高校的学生容易因为社团活动较多而对学业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个问题,分析学生对平时学习难以投入热情与精力的原因,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方法与措施。通过互联网教育管理学习平台的课堂互动、发布测验与课后互动等功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联系,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对不善于主动进行当面接触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行为与思想状态给予重点了解与关注。让学生在体会到课程任务实际压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热诚,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普通高等教育;中间学习过程;工科课程;教学方法;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20-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with more content and less teaching hours,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hardly devote enthusiasm and energy to daily study are analyz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ir attaching insufficient importance to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ation, the methods to promot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o make use of the internet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platform, such as interaction in class, release of test and after-class interaction that promotes lesson review, to increase the ideological exchange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n students' learning puzzles are answered in time, when students who are not good at initiating face-to-face contact, especially the underachiever, ar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and state of mind, the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by the teacher's enthusiasm for the course, and then will feel the actual pressure of course tasks.

Keywords: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usual learning process; engineering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Internet

一、高校工科课程的特点

高校的课程科目众多,专业课的授课时间通常在一个学期以内。而工科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分析方面的推导计算,又有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训练,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愈加突出[1]。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生按专业选课,通常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和座位,教师也很少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见面,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熟识程度降低、接触机会减少。而且与中学相比,高校里的学生少了升学压力和家校监督,但是许多步入高校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环境中并不能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与课业的繁重,导致平时不学习、期末备考时茫然无措的状态屡次发生。如何让高校学生提高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在中间学习过程的精力投入,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学生重视中间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互动的方式

当然,课堂时间其实是最重要的中间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于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高校学生不少有上课玩手机的恶习,一时的溜号就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后续时间里更加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和失去耐心,所以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网上游览和网上聊天转移到与教师的思维对接上面,是高校课堂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不集中精力听讲,一方面是由于手机提供了消遣娱乐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路未能即时合拍,使得学生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思考状态的良好契机。但如果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点名或自发举手回答的传统互动方式,则往往被点名的学生一问三不知或者是只有少数能够紧跟教师讲课进程的优秀学生愿意举手,因此对于调动中等生与后进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并不大。作者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体会到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例如“以为智慧教育”APP的课堂互动功能,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学生的手机进入“以为智慧教育”APP的授课模块之后,不仅能够实时显示教师课件的当前页面、便于学生看清当前讲课内容的文字与图形细节,而且可以翻看课件的前述页面和查看例题的解答说明,有利于使学生思路连贯与保持思维活跃。尤其是课件的导论页面会让学生记起眼前将要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及他们在学习中会用到哪些已知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情况下,当学生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和学习的价值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做出回应[2]。在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好帮手时,那些“手机控”的学生既满足了“总忍不住伸手操作手机”的行为习惯,又没有与课堂教学脱节,而是能通过手机更好地了解讲课内容。

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课件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通过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互动来完成知识的理解消化过程[3-4]。当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述有未懂的部分时,可以在手机的APP上随时进行提问。教师在讲授内容告一段落的间歇,从电脑屏幕或自己手机的APP看到学生的问题后,就可即时向学生们解答。

这种课堂互动的方式降低了学生方面参与教学过程的门槛,因为在手机上提问的学生有很多是学习基础不扎实或反应速度较慢的孩子,而他们在传统的互动方式中通常没有勇气在同学们面前大声地说出心中的疑问。采用手机APP提问,则打消了他们“大庭广众之下显露自己的无知会不会被大家笑话”的顾虑。这种可以像网上聊天一样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想法的咨询方式使他们放松,带给了他们交流的捷径。正如文献[5]所阐述的那样,互联网丰富了讨论的形式,可以帮助把那些最内向的学生带到谈话中去,学生用键盘发表意见时不会听到窃笑、不会看到有人面带轻蔑,因此一些学生更倾向于以电子的形式进行发言。

教师的及时解答,对于提问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是使其消除了理解的障碍、增加了知识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让提问者感受到教师关注的温暖,从感情上增加了对课程的接受度;对于未提问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别人的问题经常会是自己也想问的,教师的进一步讲解能促进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在看到问答互动过程时,大部分人的兴趣会被调动,因为觉得课堂的氛围有了调整,摆脱由节奏单调而产生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得注意力能够再次得以集中。

此外,调节课堂节奏的时间点还可以设置在教师讲完例题的解答过程或复杂图形的内在含义之后,适宜地给学生两、三分钟进行消化理解。这时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沟通,尤其是与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或者没有打开书本、不在学习状态的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状态,这是拉近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了解的有效手段。接下来再辅以教师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细节行为的适时鼓励和夸奖,就很有可能打开这些学生封闭的精神空间,引导其日益产生兴趣与信心,从而不断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迈步向前。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行为表达了教师所希望的师生关系[6],有效的师生关系中包含着情感成分,而积极的情感能够培养关注和合作的意识。

(二)平时成绩的考核

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经常进行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能够对学生的中间学习过程起到监督与促进作用。

首先需要教师在成绩分配上加入平时成绩的份额,使其所占的比例既能引起学生的在意,又能保证具有全面考核作用的期末检测在成绩分配上处于主体地位。然后需要让学生通过密切参与中间学习过程才能获得平时成绩,也就是从实施方式上避免平时检测时学生互相抄袭作弊的可能性。如今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教育管理学习平台,可以辅助教师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从而实现在日常的作业或考核中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例如“以为智慧教育”是一个面向高校的教育APP,具有课堂互动、发布测验、课后自学等功能。教师在发布网上测验时,通过限定答题的开始时刻与结束时刻,可以实现既让学生没有相互抄袭的时间,也让学生提前体会到期末考试的紧张节奏,从而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

发布网上测验的时间段,适宜安排在课后时间,尤其是安排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时间,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一来不占据课堂原本就很短暂的而且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的宝贵时间,二来可以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对已学过内容的复习、有利于与接下来的授课内容进行思路上的衔接。

练习活动需要有反馈修正来与之进行良好的配合,“反馈修正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告诉他们在练习中的表现如何,告诉学习者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以及应该怎么做”[7]。教师将网上检测设置为在测验结束后学生马上就能查看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思考状态仍活跃的时候“趁热打铁”,对照答案的讲解过程,立即检查自己的思路,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找出有疑惑的地方,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给教师提供珍贵的诊断性信息。教师通过每次测验的网上批改与错误点归纳,能够分析学生对已讲授内容的思考误区、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态,这样就能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对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剖析。当每次课程内容都通过网上作业形式的测验进行夯实以后,学生的中间学习过程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得到填充、从而减少空白。

(三)课后自学的辅导

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课后自学功能,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又一条便捷途径。例如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以为智慧教育”APP的自学模块给教师留言,进行提问。教师如果能每日对自学模块里学生提问都予以详细的网上回复,那么学生在得到解惑的同时,对课程的好感也会提升。

对于那种网上回复不能完全将学生的疑惑解答清楚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在回复里面先指出问题解答的要点,并与学生约定在下次课间休息的时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对于这种邀请通常会乐于接受,而且因为感觉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所以能在见面之前,对教师的留言回复里面提到的知识要点会预先进行思考。这样每次教师在教室上课的课前、课间与课后的时间就能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使教师有的放矢地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问题探讨与知识交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