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 张俊溪 卢娜 梁姣 李旭 杨勇

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0

摘  要:新工科建设席卷全国,“双一流”计划的全面实施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持续推进,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更为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新一高”战略为高等教育指明新的发展方向,文章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系统分析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惑,提出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找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三个切入点,并给出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双一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新一高”战略;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021-04

Abstract: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wept across the country,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plan and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ork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Three New and One High"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fusions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goal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three entry points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giv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ouble First Clas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ree New" strateg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pplication 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perspective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三新一高”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1]。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题和关键,我国超过一半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质量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的应用型办学特色[2]。

一、新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新工科建设的热潮。随着“工业4.0”、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向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传统工科教育亟待更新[3]。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经济计划相呼应,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和行业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是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及工程教育改革新的研究热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培养出大量新型工科科技人才,以满足我国在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新生工科、新兴工科和新型工科蓬勃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倒逼各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后的短期职业素质要求,也要体现本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发展和继承,同时也要与本校地方性、行业性及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相结合,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4]。只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才能够满足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5-6]。

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惑

(一)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传统工科专业培养模式陈旧,人才模式创新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我国工科专业数量比例在全国专业数量中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理工科专业的比例更是超过了80%,老工科升级改造、新工科持续建设、新老工科协调发展成为四川航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面临的困惑

1.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机构责权不够明晰

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工程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和寻求工程教育改革突破点的复杂系统工程[5]。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首先进行顶层设计,确定相关的职责,并进行明确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到各部门。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新工科专业建设整体实施方案、相关的任务分解不到位和部门责权不清晰的问题。

2.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对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认知不透彻

在推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各高校主要将建设任务分配给教务部门,认为“专业建设的事情就是教务处的事情”,这种观念对推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误导作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新工科建设需要从示范专业、示范课程、新工科教学研究、新工科特色实验实践平台、新工科产业化学院等多个方面齐抓共管,尤其需要调动各二级学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了解新工科专业建设、人人参与新工科专业建设,并将新工科建设的有关要求细化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7]。

3. 专业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标准及体系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对专业建设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建设标准。标准缺失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专业建设走弯路现象严重,包括实验室重复建设的同时却利用率极低、专业课程体系冗余、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因人设课问题普遍存在等。

4. 专业认证工作推行困难,教学改革研究进展缓慢

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先开展专业建设和自我评价,进一步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8]。但是目前,各学校普遍存在认证工作推行困难,缺乏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在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进展缓慢,教师层面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教材改革与教学建设等工作成效甚微。

三、立足“三新一高”发展战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高等工程教育推动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

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促使高等工程教育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每一次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变革,都必然带来技术创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以及为之培养出新科技人才[9],如图1所示,而以上内容恰恰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工科”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济、应对未来战略竞争以及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新工科将会成为高校推进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综合改革“催化剂”。

图1 高等工程教育推动新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深入研究地方工科类高校应对新工科建设的

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新工科是我国应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集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新型教育发展战略[10]。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力量的储备,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迫使教育领域做出新的转变——转变教育理念、转变办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升级师资队伍、升级培养方案、升级实验实践条件。由传统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校办学转变为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办学;由传统的教学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系列的转变和升级为中国教育界带来了一股革新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老牌重点大学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多数能够保持较为明晰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而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升本地方高校则面临着诸多的“不适应”[11-12]。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晰、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支撑关系不尽合理、教师对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完全建立等。

(三)紧跟中央地方发展战略,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步伐

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明确指出,下一步将推出三级专业认证体系——“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来加强本科教育质量保障。2018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召开陕西高校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推进会,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13所高校的77个专业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评估),形成了全省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第一方阵”,要求入选“双一流”的相关学科专业、省一流专业,历史悠久、优势突出的专业要率先开展认证(评估)工作,促进相关专业群、二级学院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带动本科教学工作整体上台阶。本研究通过整理中央、地方发展战略,紧跟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推动我校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步伐,制定适合我校自身发展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方案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13]。

四、主要目标

(一)解决学校新工科与老工科协调发展问题

老工科专业承袭专科专业办学底子厚,办学历史悠久的特点,具有自身的积淀,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老化、整改工作推动困难的问题;新工科专业虽然办学时间短,但特色鲜明,且没有原有办学思路的束缚,转型较为容易。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适合新、老工科协调发展的实施法案,解决新工科与老工科协调发展问题。

(二)围绕应用型高校对接地方产业,制定新工科专业建设标准及建设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学校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产业的中心,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布局,自上而下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制定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探索专业评价与专业认证相结合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