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基于“意愿差别”视角探究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王萍 蔡艳蓉 杨延钧
摘 要:文章将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意愿差别”的研究视角切入,以海南大学2020级工商管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比对两类学生群体存在的学情差异,从而得出实验班学生在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科研意愿、社会实践意愿以及能力提升意愿等五个方面的意愿差异性,从而在海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中探索有针对性的课程创新和教学改革的路径,构建具备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生为本;意愿差别;工商管理;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061-04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and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 in willingness", this paper takes the students of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xperimental class and non-experimental class of Hainan University in grade 2020 as the objects of investigation and uses the method of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so as to obta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students five aspects of willingness: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social practice will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will. The aim is to explore targeted course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path in the practic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construction in Hainan University and construct a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Free Trade Port.
Keywords: student-oriented; difference of intenti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system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同年海南省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指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内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当承担起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摇篮和人才储备库的重大责任,更应当为国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远大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在此背景下,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应运而生。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立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道器并举的培养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国际化为特点,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出工商管理拔尖人才,有效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工商管理高层次人次的需要为建设目标。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托问卷调查开展信息获取和数据收集工作。本文选定的问卷内容是基于清华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调查问卷同时结合研究的选题需求进行设计。问卷紧紧围绕“了解不同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发展层面上的意愿差别”这一主题,在参考清华大学CCSS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以及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尝试并对选定的量表指标进行了信效度分析从而确定了最终的问卷内容。问卷选定的题目所涵盖范围可大体概括归纳为教学活动、辅助活动和课余活动发生的频率、师生交流频率、课程学习的侧重点、学生的科研意愿、社会实践意愿和能力提升意愿等八个方面。
(二)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的对象均为海南大学2020级工商管理类的全日制本科生。在工商管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中分层随机抽取共22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样本,其中包括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班30人以及工商管理专业非实验班196人。
从数据来源来看,能够从中获取研究所需要的基于学生群体的差别这一变量而产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意愿差别”,进而为“从实验班学生的‘意愿’出发探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改革”提供基本依据。综上,抽取的调查对象样本符合本文的选题和预期的研究方向,能够从中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比较。使用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比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来明析两类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与发展的意愿差别”,进而从“以学生为本”的视角切入为高校中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推广性的建议和举措,进一步为推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改革提供参考范式。
二、数据分析与发现
(一)量表信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进行α信度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教学活动和科研意愿的α系数一个为0.882,一个为0.894,分量表其他指标的α系数和总量表的α系数均高于0.9,说明该量表的信度良好,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2. 效度分析
我们对该量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KMO度量值为0.926,大于0.8,说明该量表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6316.875,自由度为3160,p值为0.000,小于0.01,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该量表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该量表分为八个维度,分别为:教学活动、辅助活动、课余活动、师生交流、课程学习侧重点、科研意愿、社会实践意愿和能力提升意愿。
(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是用来检验两组非相关样本被试所获得的数据差异性,在本研究中,主要是从学生教学活动、辅助活动和课余活动发生频率、师生交流频率、课程学习的侧重点、学生科研意愿、社会实践意愿和提升能力意愿八个问题来检验海南大学2020级工商管理类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辅助活动、师生交流和课程学习侧重点三个变量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2020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个变量上没有差异,而余下的五个变量,P值均小于0.05,说明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在这五个变量上有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和课余活动的频率普遍比非实验班学生高,实验班学生的科研意愿、社会实践意愿以及能力提升意愿比非实验班学生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好。
在教学活动方面,实验班学生更偏爱合作探讨式学习,倾向于通过老师布置团队作业,开展小组活动,同学之间互助互学,课堂上就某一研究主题以做报告的形式学习,而非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被动式学习。
在课余活动方面,实验班学生更擅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试图从不同的视角综合考虑问题,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问题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目前所学与已掌握的知识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实验班学生还习惯在学业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非传统的纸质学习。
在科研意愿方面,实验班学生有较强的做研究意愿,希望与任课教师一起做课题,在本科阶段向专业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等投稿。同时希望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或专业,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报考专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海外学习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社会实践意愿方面,实验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如: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同时希望学校能提供社交机会,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体活动和与重大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活动,和来自不同城乡、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相接触。
在能力提升意愿方面,实验班学生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拥有好奇心与想象力,确立并明晰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实验班学生更希望具有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字与统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实验班学生希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运用创新性的观点或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了两类学生的学习意愿差异,针对工商管理实验班同学的学习需求,我们对实验班进行课程创新(图1),希望通过解决好教师、学生、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型、有后劲”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工商管理类人才支撑。
(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1. 习明纳教学方法
实验班教学可采用习明纳教学方法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习明纳,是指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或某些专题展开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研究能力[1]。教学流程包括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研究、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和深化研究五个部分。通过教师布置任务或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学习与研究,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就某一研究主题做报告。课堂展示完成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提出深入研究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可以就课程内容向其他同学请教,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课程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根据课程特色,教师可申请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机制。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Online Plus Offline Blending Teaching Pattern,OPOBTP)是基本教学范式,它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具有重塑课堂体系、内容和教学组织的优势[2]。线上学习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教师通过录制微课,在短时间内透彻讲解一个课本知识,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课前预习、知识理解和课后复习,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师则可安排更多时间在内容拓展和案例分析讨论上,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架与延伸,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3. 赛教结合
实验班教学深入贯彻“以赛促学”理论,指导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比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技能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提高学生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及企业运营计划和商业决策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创融合,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组织、沟通等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力全方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