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成果的财经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探讨
作者: 陈正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高校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检查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论文依据高校财经类课程的特点界定与分析学习成果的内涵,指出财经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应采用的评价形式、不同目的评价工作应选择的评价方法,最后对财经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改进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学习成果;财经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093-04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check whether the expected teaching goals of the course have been achieved, but also help teachers judg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in a timely manner,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course teaching.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urs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form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hat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urses.
Keywords: learning outcomes;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urses;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课程是高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单元,高校的各专业是由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用于培养不同目标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通常可分为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本身评价。其中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指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其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与诊断,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也要经常性地开展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督促和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评教,主要针对教师讲课好坏进行的评价,由教务、评估部门组织教学督导专家或管理人员在听课的基础上打分评价,或是由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情况进行打分评教[1]。基于OBE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中心由“教”转变为“学”[2]。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也由评教转变为评学,即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学习成果的财经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学习成果为依据,通过多次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状态及其变化情况,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进行“教”与“学”状态的沟通,进而在学习全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财经类课程的特点探讨基于学习成果的课堂教学评价形式与方法。
教育部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对“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进行考察,必将促进高校及教师广泛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
一、学习成果的内涵界定与分析
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是指其在完成了课程学习之后达到的理想成果,内容上包括知识、能力、正确价值观和感情因素[3]。其中知识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知道或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大纲中所列的具体概念、原理、技术等;另一方面是与课程相关的社会人文基本概念和常识。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理解并能做到的事情,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大纲所列的具体理论应用、方法应用、技术应用等;另一方面是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改善。价值观是指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应该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世界观方面具有更多的正能量。感情因素是指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应该具有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具体包括在合作发展、待人接物、应对复杂情况下个人判断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从认知过程看,学习成果可以分为“学习”成果和“学会”成果。“学习”成果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从认知过程看仍处于对课程内容的“被动掌握”阶段。“学会”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己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应用获得了课程涉及的个人情感体验,具备了课程所要求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价值观和情感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从而达到认知过程中的最终阶段,即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掌握”阶段。
从对学生个体评价实践过程看,学习成果可以分为预期学习成果和获得的学习成果。其中预期学习成果包括学生应该具有的课程的学习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成果、大学的学习成果等3个层次。
此外,从专业整体学生看,学习成果还可以认为是一个专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大四毕业时应达到的毕业要求情况,即学生应用知识履行角色的能力。
基于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依据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去分析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实现程度,其中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主要是学生的“学会”成果,是评价专业整体学生成果的基础。
财经类课程具有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课程的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化、课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强、课程目标中更注重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财经类课程的学习成果中对正确价值观和感情因素的成果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实现。
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从评学角度开展的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并不普及,同时采用的评价形式仍以考试形式为主且考试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将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最主要手段;考试多以笔试闭卷形式开展,学生通过笔试答题等形式完成考试,最终以试卷得分形式对其成绩进行判定与评价。笔者在对某高校线上教学调查过程中看到,在问及“您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方式”时,大多数教师仍然回答“随堂提问和小测验”;在回答“您将采用何种线上考核形式评价学生学习”时,大多数老师仍然首选在线考试形式。笔试闭卷的考试形式虽然很重要,但从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及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实践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轻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许多教师仍然认为他们将所教授的“知识”或“理论”传授给学生就等同于学生具备了“能力”和“素质”。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常常注重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轻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笔者在对某高校线上教学调查过程中看到,在问及“如果让你线上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你将采用的方式”时,教师回答最多的为作业完成情况,随后依次为学生参与度、随堂提问、线上测试等,反映出教师还是倾向于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对知识的测试。实际上,通过试卷考试、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习的评价主要涉及的是底层次上学习成果的评价,既“学习”成果阶段的评价,缺乏对“学会”成果阶段的评价[4]。考试试卷对于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和素质方面缺乏有效性。
(三)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许多高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教师习惯从讲授的内容出发设计试卷、布置作业,采用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方法。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或一次完成作业情况被认定为最终学习成果,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够。现实中,通过定期考试和习题完成检查,总结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在教师中开展的不多。此外,采用期末试卷考试或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评价形式往往忽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习惯、学习思维等学习能力的评价,不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与改进[5]。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缺乏增值性评价分析的应用
许多高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缺乏增值性评价的应用。教师从学生学习过程视角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把课堂讨论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运用综合评价值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方法是侧重于终结性的绝对评价,没有评价学生整体通过学习后其知识和能力等提升的情况,缺乏对学生发展(成长)程度的相对评价。教师缺少在完成了课堂教学评价后,适当对比学生在学习开始和结束时的情况,依据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基础水平,遵循“从起点看发展”的视角,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升幅度的“增值性评价分析”。
三、课堂教学评价改进的思考
(一)评价形式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通常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特点来确定,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形式来观测与收集学生对预期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
对于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是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具体采用的评价形式为闭卷考试中的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要点综述等[6]。对于课程要求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力提升、价值观形成和情感因素等学习成果,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关注点和具体评价形式由表1详细给出,本文不再累述。
(二)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评价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测量与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即课堂教学效果。
1. 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终效果而采取的一种评价方法,通常的形式为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不同题型,可以考察和评价学生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开卷考试、课外作业、撰写读书报告、专题项目、课外学习(工作)总结、学生作品、课程论文等形式完成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2.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从学习过程角度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通常的形式是将期末考试与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时,首先通过观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型学习成果,其次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