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 徐建国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0

摘  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问题,阐述信息系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或困惑,在信息系统的“造”和“用”两方面,阐述信息系统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生命线”概念和课程教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教学研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125-06

Abstract: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roblem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doubt and confusion,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building" and "using" two aspects,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lifeline"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Keywords: teaching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综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国家教指委给出了开放的、较宽泛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架构,便于各类高校进行信管专业的办学定位、构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把握每门课程的知识点,由此来构筑课程的知识体系,成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即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课程、知识体系,即课程的“神”,而“众神归一”是实现信管专业的“神不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众神归一”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供了方法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IT技术的提出和应用,IS战略和IS的“造”和“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SaaS、PaaS、IaaS等平台服务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的普及,给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随着组织的业务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structure,简称BPR)和虚拟企业的产生,业务流程式系统的研发已经不能适应组织的需求,因此课程教学的着眼点需要调整;二是协同与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给集中式管理系统设计模式带来挑战,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三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处理的碎片化,小程序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标志着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那种单机运行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移动互联与物联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新的知识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一、课程的困惑

(一)课程内容的困惑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与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都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与应用的课程,并且有许多相同的知识点,它们却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信息系统的课程,这是困惑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是综述类的课程,其知识面比较宽泛,从信息技术与应用、应用管理、辅助决策等多角度出发,综合介绍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和管理。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宽,一般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前导课对待,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运行维护与管理的知识;初步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管理的能力。

软件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注重软件开发的技术与管理。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综合课,该课程的内容宽泛、技术性很强,以软件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侧重于软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质量及软件成本等基本概念;掌握软件开发的技术和方法论,以及软件开发中的工程化管理问题。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介绍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及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深化和具体,为IT项目管理奠定技术基础。该课程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开发及其文档化思想方法论。

那么,把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突出特色,使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真正成为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而把握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思想方法成为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课程与教材的困惑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大纲的具体化,是课程的实体,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规划教材大都讲求其通用性,适用于多专业,教材的内容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教材所适用专业的特色,特别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部分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包括,因此,教材选择是第二困惑。

由于我国高校对教材选择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旦选择了教材,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完全依赖于教材,如果不按教材授课,学生和学校的各级各类的考核也会逼着老师不能脱离教材。同时,课程大纲的编写也完全依赖于选定教材的内容编写,而忽视了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另外,也有对教材的选择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不指定教材,只给出教学参考书的情况,教师专注于课程教案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会让多年来“以课本为本”学习习惯的学生,在众多的参考书之间无所适从,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但这类的学生只是少数。在众多的参考书目中,每本教材的编写者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各不相同,深浅不一,这种多样性的教学参考资料,一般来说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各教材对概念或者原理的描述存在差异,而给学生带来疑惑,这就特别需要任课教师对这些存在差异的知识做出取舍。

同样的,在教学实践中若仅以教材为本,没有拓展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教师授课也会被认为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兴趣,同样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这就要求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关系、教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教学与课程大纲的关系、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只有明确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为本,教材为依托,紧紧围绕大纲展开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教学组织

(一)课程内容组织

为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内容组织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设计的能力。把知识点的掌握贯穿于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关键和出发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基于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围绕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各个阶段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论,重点讲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技术、方法与工具,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成果的文档化。用过程文档图谱描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里程碑图谱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一个信息系统研发的过程文档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里程碑,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里程碑文档作为本阶段的成果标记。

第一阶段是规划阶段。规划阶段是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的起始,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组织信息化战略编制信息化规划(解决)方案和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立项书,并进行论证,给出论证报告。立项书界定了信息系统的边界和信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是签订信息系统建设(研发)项目合同的依据和项目验收的标准,也是需求版本的设置的依据,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过程文档。

第二阶段是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基于立项书界定信息系统的范围内,依据需求工程的基本原理,自上而下对组织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经历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开发和需求确认,进而确立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需求变更和需求版本控制文档,最后,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是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主要的过程。架构设计是系统运行环境、运行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单机运行模式、网络运行模式、移动运行模式以及云模式;概要设计是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主要包括: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接口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最后给出信息系统总体(概要)设计报告、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报告。

第四阶段是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功能的阶段,包括代码编写与调试、模块功能测试、系统功能测试、系统联调联试等多个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另一个关乎系统生命周期的关键工作是代码的注释和帮助文档的编写。

第五阶段是运行与维护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系统上线前的工作,二是信息系统上线后的维护工作。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数据准备和人员培训;信息系统上线后的主要工作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规程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习题与作业、试题与课程考核规则,以及课程教学网站(如:MOOC、SPOOC、微课等)的网络教学辅助设施或平台。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课程目标与教材的关系

依据课程目标界定课程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并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组织教案和讲义、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设置相应的作业或习题。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参照和依托,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如果没有教材,师生之间教与学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彼此之间的交互就缺乏针对性,甚至就失去了边界而成为空谈。因此,教材要为课程目标服务,讲义作为课程知识点的范本,体现课程目标,是教材的补充。

2. 课程考核与试题库建设的关系

题库建设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以此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题库建设主要是题型设置和题目设计。题型是形式,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一般考核基础知识和定理定义类的知识点,主观题考核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是内容,以课程目标和知识点为基准,围绕课程大纲,设计考核点题目,并计算其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考试试题可以采用动态组题或选择试题的方式,动态组题是在现有题库的题型中按比例抽取题目构成考试试题,选择试题是从题库中的多份完整的试题中选择一份作为试题。无论以何种形式设置考试试题,每份试题的质量应遵循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其质量。其中:(1)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2)效度是指考试的准确性,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效度高的试卷,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3)难度,即平均分与满分的比值,建议控制在0.75左右。(4)区分度就是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区分开。一般是把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前50%的考生为高分组,后50%为低分组,其计算公式为:D=(XH-XL)/W,其中XH为高分组平均分,XL为低分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如100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