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吴迪 许宜申 张晓俊 陶智

摘  要:从工科大学生的具体教学特点出发,结合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实践的战略思想,提出针对电子类工科专业的“全程双创导师制”的教学理念,并展开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从第二课堂导师制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探索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施行方案,进一步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深化改革,建立针对工科生大学四年的全程创新创业导师制,进而更好地提高工科院系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全程双创导师制”的实施,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多参与到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在学科竞赛和各类本科生项目申报中的教学成绩。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全程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026-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ic idea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whole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utorial system" for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jors, and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urpose,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mod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utorial syste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further promotes the deep reform of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establishes a four-year whole proc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utorial system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aim is to better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utorial system" not only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ut also greatly deep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nowledge, makes students more participate in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and improves the school's teaching results in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undergraduate projects to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ole process tutorial system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自牛津大学[1]。英国最早在大学生中施行了导师制[2]。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3]。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全程、年级及精英三种类型。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弥补了学分制的缺陷,融洽了师生关系,更促使高校管理模式从以“管”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4-7]。

2017年以来,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支撑服务“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等,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部的上述通知和文件吹响了新工科发展的号角,指明了新时期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8-9]。而这对高校工科类专业的课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的导师制等第二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0]。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全面展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工科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11]。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工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2]。在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紧跟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响应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号召,本文从工科学院的具体教学特点出发,提出针对电子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全程双创导师制”的教学理念,从第二课堂导师制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探索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施行方案,进一步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深化改革,进而更好地提高学院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新工科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工科这一理念自提出至今,仅仅两三年时间。关于新工科的研究逐渐增多,围绕新工科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实践也与日俱增。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背景研究、宏观建设思路等。围绕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比较少,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更少。

国外工科的教学特点体现在对工程的重视上,体现在工程与教育关系上,国外工科教育十分重视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他们将工程师应当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将社会和企业对工程教育的需求纳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涉及到了不同的地区、学生种类、学校类型和工程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国外的工科教育研究也受到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而“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目前国外大学对工科生的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导师制等课外创新制度在国外大学也日臻完善。但国外针对新工科方向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随着新工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从2017年提出“新工科”到目前,我国对新工科教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针对新工科的课内教学,学者们十分重视新工科理念指导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行动研究。然而,在创新创业以及学科竞赛培养等领域,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针对新工科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2)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宏观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师资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举措、经验的研究较少。(3)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少;对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多。(4)跟新工科相关的社会、企业参与度不够,这导致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跟社会企业有所脱钩。(5)“新工科”的研究主要以设计性的、总结性的研究为主,缺乏面向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我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重点高校已经从新工科的课程理论研究、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以及课程评价评估等方面,逐渐更多地转移到对本科学生在新工科领域创新创业能力方向的培养。高校将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构建创业孵化园、科技文化广场、创客空间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而这些平台将不仅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还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增设高质量的导师制第二课堂。而高校也将逐渐把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工科类教学理念,转换为以陪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的新时代教学理念。

二、“全程双创导师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鉴于以上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已成为现今时代的重要教学方向。针对电子类专业的工科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毕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将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程式的创新创业导师制研究,也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以2017年以来教育部为支撑服务“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相继颁发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基础,通过文献搜索网站来开展教育方法研究。检索关于新工科教学研究以及导师制教学研究的相关重要论文,对比分析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新工科和导师制教育教学上的方法,探寻出在新工科及导师制第二课堂上的创新思想和教学理念,归纳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全程双创导师制”教学理念并付诸创新创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全程双创导师制”为基础、以培养新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以电子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建设“全程双创导师制”第二课堂。

其次是创新的全程式培养模式研究。大多数高校的导师制培养,一般都是从二年级甚至三年级开始。以二年级本科生为主体设立导师制,这种半程式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导师制第二课堂的学习能力。然而,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其技术涉及的知识面以及知识深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半程式导师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工科的要求。论文以大一本科生为主体的大学四年全程式导师制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大一上学期,以新生研讨课等形式,介绍本科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等内容,让大一学生对导师制有初步认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方向做初步了解。大一下学期,以部分学生作为试点进入“全程双创导师制”,学习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培养相关创新能力。大二上学期到大三上学期共三个学期,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时期,逐步从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能力培养,转变为对新工科背景下的相关能力培养,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创新型学科竞赛以及申报相关创新创业项目。而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由于学生考研或找工作的需要,结合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或实习。大四下学期,导师根据学生本科四年以来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其研究实践过的课题,形成论文、专利以及毕业设计。

第三,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工科的研究方向,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方式设计相应教学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