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常青 吕康乐 王松波摘 要:将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环境监测课程基础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感强,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将思政内容融于环境监测课程的具体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185-04
Abstrac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build the pattern of educating people's congres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has strong foundation, practicality and sense of the times,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and the specific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his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explore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输送的主阵地,必须牢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所有教师主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主要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以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系统地识别、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能在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和相关领域工作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环境监测课程以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现代环境分析、环境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并与环境土壤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等课程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核心课,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课时为48学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绪论、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遥感监测、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等。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该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感强,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监测项目、污染物(因素)监测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与时俱进、开发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因此,如何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始终隔绝的“孤岛效应”,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3]。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4]”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环境类专业旨在研究如何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该课程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思政教学素材缺乏、思想政治要素不能有效融入课程内容等。因此,如何把握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本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思政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对培养新时期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在环境监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相关契合点,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有机融入到具体教学环节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形成正确的专业课程价值导向,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内在优势。“思政”与“课程”不应是孤立的机械组合,而应是有机整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经过融合把家国情怀自然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需要积极探索与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奉献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实验危险防控能力等思想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以绪论章节为例,在讲授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时提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好生活,如何保证好的环境,环境监测起到了监督环境的效果”。通过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的讲话:“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减污降碳’总要求,紧紧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总思路,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扎实推进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说明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接着向学生讲授环境监测的整个流程。引导学生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监测方案科学,采样操作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从而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大气监测工作中,如烟气道的样品采集与分析等工作需要多人通力合作,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告诉同学们新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通过展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图片,学生可以直观认识环境污染,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重要性。接着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该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绿色发展模式,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实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两山论”观点。通过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来的改革发展和成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网络体系、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5]。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短时间不可能建好,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晶[6]。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又如监测分析过程中要求严格细致,数据详实,特别是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精益求精追求0.9999甚至1,这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工匠精神”。
(二)改革教学环节丰富教学素材,促使学生主动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
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目标上,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责任感、生态文明观、奉献意识,提高危险防控和安全意识,培养务实的工作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提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在现有课程内容中引入“课程思政”来实现知识传授,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素材,通过PPT讲解、信息媒介(视频、照片及新闻链接)、翻转课堂、课堂讨论及专题案例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授课中,教师结合上述教学手段将我国环境现状,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保政策,领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强化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课堂讨论和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2020年环保人的抗疫奉献实例、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等问题阐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