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情分析及策略探索

作者: 王斌 刘旭

扩招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情分析及策略探索0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国内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普遍存在开办时间短与扩招步伐快的矛盾,导致专业学位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短期内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本研究通过学情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还存在学生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内在学习动力偏弱、专业学习压力偏大、校外导师指导欠缺、就业优势不太明显等很多不足。因此,强化积极学习动机、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减轻专业学习压力、加强校外导师指导以及提升就业硬核实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工作硕士;学情分析;对策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008-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gradually highlights the demands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However, education level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quality fail to meet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hort term,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hort start-up time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In this study,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showed that education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had shortcomings, such as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learning motivations, poor internal learning incentive, high learning pressure of the major, lack of guidance from off-campus tutors, and unconspicuou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strengthen motivations for active learning, stimulate internal learning incentive and alleviate learning pressure from the major. Moreover,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guidance of off-campus tutors, and enhance the hard-core strength of employment. This will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raise level and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Keywords: the master of social work;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explor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简称社工硕士,以下同)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全国开设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的MSW院校从2009年的33所发展至2019年的155所。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更是达到了111.4万人,且重点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除了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硕士研究生扩招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的需要,但是扩招后能否保证甚至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却是值得包括MSW院校在内的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而要稳定和提升社工硕士培养质量,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在校社工硕士进行学情分析。本文以西南S高校的社工硕士为调查研究对象,该校的社工硕士新生招生人数从2015年的18人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51人,6年间扩招近3倍,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同期硕士研究生的增长水平。因此,对其进行扩招背景下社硕新生学情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不但有利于社工硕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学情调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个体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以及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1-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人的学习是离不开内、外部的条件[3]。因此,学情状况涉及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具体体现在:(1)个人内在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压力等因素;(2)外在环境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导师指导情况、社会就业形势等。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大因素进行社工硕士新生学情相关分析。

(一)学情调查

本次社工硕士新生学情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学情影响因素问卷;第三部分是自我评价。共包含20道题目,客观题19道,主观题1道。涵盖了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压力、教学方式、导师指导、职业规划六个因素。

本研究以S大学2019级26名全日制社工硕士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问卷星网站生成,通过班级群向学生发放,收回问卷26份,收回率为100%,有效问卷26份,有效率100%。虽然样本规模较小,但在全国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却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使用SPSS20.0对收回的测量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还采用了口头访谈、网络访谈等方法对5名社工硕士进行访谈,从研究对象那里搜集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

数据统计显示,26名19级社工硕士上一学年的平均绩点为3.7。在课题参与及学术活动参与方面不够理想,参与率分别只有49.2%与7.6%。专业技能证书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所认可社工证通过率为53%,其中助理社工师13人,中级社工师1人。经过一年的研究生学习,26人中有15人发表论文,论文发表率不足60%。2019级社硕实习率100%,各种荣誉获奖人数超过50%,其中获奖人数中,平均每人获奖3.5次。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中,超过90%的同学有学生干部经历,岗位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总体来看,社工硕士的课外实习实践和专业实务能力较强,但在课题项目和学术活动的参与方面整体偏少,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

1. 学习动机

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可具体分为两方面,选择读研的动机与选择本专业的动机。首先,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状态有显著的影响[4]。目前,国内大学生读研的动机有很多种,结合实际情况,调查采用了多选题的方式,结果显示见表1,近85%的同学读研是为了提升自己、发挥潜能,超75%的同学读研是以就业为导向,有53.8%的同学读研是为了更高的学历,有近25%的同学是因为父母的建议和期望而选择读研。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中,有84.62%的同学是本专业读研,仅有15.38%的同学是跨专业读研,比较而言,本校2020级社工硕士中跨专业读研比例则明显上升,超过30%。为了了解跨专业读研和本专业读研的社工硕士之间的区别,我们对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进行了交叉分析,数据显示见表2。跨专业研究生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对专业的热爱(66.67%)、探索新的领域和可能性(58.33%)与容易考取(25%)。而本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原因稍有不同,分别是对专业的热爱(75.56%)、工作的需要(26.67%)、容易考取(20%),二者之间差异明显。

2. 学习动力

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中,认为自己学习动力非常强、比较强、一般、不太强的同学分别占15.4%、42.3%、30.8%、11.5%(见表3)。总体来看,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中学习动力一般。强与不强的总比例为57.7%与42.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是由学生内在认知因素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交互决定的结果,内在动力为主导,外在动力为条件[5]。因此,了解影响学习动力的原因也非常重要,调查还发现,影响26名2019级社工硕士学习动力的因素多种多样(见表4)。其中,占比较高的皆属于外在的动力影响因素,分别是外界的评价标准(84.6%)、奖惩机制(76.9%)、亲人的期望(76.9%)以及学习成绩(73.1%)。这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比较类似[6],大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是当前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3. 学习压力

在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同时,26名2019级社工硕士普遍感觉自己的学业压力大,比例高达85%。压力的主要来源(见表5)有多重身份(96.2%)、研究课题(92.3%)、亲人的期望(80.8%)、经济和生活(65.4%)、学习和考试(53.8%)。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促使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动力,但是压力过大或过强也可能有害,不仅可能降低人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还可能损害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容易使人出现失眠、抑郁、食欲不振等心理和生理疾病。另有研究表明[7],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水平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4. 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8]。2020年春季学期,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被线上网络教学所替代,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网络教学中学生的真实出勤率降低,与老师的互动情况不太理想,线上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影响。调查显示(见表6),26名2019级社工硕士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相结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水平超90%,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应该因材施教。虽然满意度调查较为主观,但至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26名2019级社工硕士对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满意。

5. 导师指导

校内外双导师制是全日制硕士生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的培养模式。访谈发现,26名2019级社工硕士认为,自己还不太了解校外导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大多数同学也没有与校外导师联系过。与之相反,校内导师在全日制社工硕士的培养工程中发挥着主要指导作用。问卷调查显示,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与校内导师联系的紧密程度较高,只有15.4%的同学表示与导师联系紧密程度不高,而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科研能力的满意度也较低(见表7),由此可见导师指导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6. 职业规划

对于毕业后的规划(见表8),26名2019级社工硕士中近70%的同学选择参加公招考试。深入访谈了解到,社工硕士毕业后在社工机构就业普遍面临着社会认同度低、福利待遇低以及专业对口性不强等困境。进入体制内就业是大多数社工硕士认为相对较好的选择,但社工硕士在体制内的岗位选择却非常有限,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如愿以偿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和获得事业编。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目前社工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依旧令人担忧[9]。主要表现在政策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反差、就业对口率低、跳槽现象频繁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