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西部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思考

作者: 江阳 张莉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当前全国高校的共同使命与目标。建设一流基础学科除了自身学科发展需求,也在全校的“双一流”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西部高校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基础学科肩负的历史重任。在基础学科建设中,研究生教育既是任务也是手段,高度契合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针对西部高校基础学科的现状,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功能,实施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完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科特色,走出自身独特的“一流学科”发展道路。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基础学科;基础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027-04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the current common mission and objective for all the universities in whole country. The first-class bas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demand for discipline itself, but also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university. It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and it is also a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for basic discipline. Under first-class bas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both task and means, which highly fits for the purposes of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such a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discipline in western China, we propose a new and particular road for development based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focus on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school and university, team cultiv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Keywords: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asic disciplin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estern China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201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1],吹响了“双一流”建设的进军号角,标志着自“211工程”“985工程”高等教育领域两大历史性、跨世纪的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育创新型优秀人才的任务,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流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里程碑,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将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基本保证。

大学实力的本质是以高水平研究和学术实力支撑的育人能力,而学科则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2]。大学的学科具有“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的双重性,即“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赖知识的实体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3]。当然,学科建设的诸多内涵里,知识体系的建设是核心,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和活水[2]。

我国高等教育的90%是地方院校,且相当一部分在西部。在“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院校也承担着义不容辞且更艰巨的历史责任。由于“双一流”建设秉持“问题导向”,打破身份壁垒,鼓励公平竞争,为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双一流”建设不仅是西部高校的使命,也是西部高校的发展机遇。而对于西部高校的基础学科,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学科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用新理念、新举措,主动作为,拓展内涵,错位发展,打牢发展根基,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成为地方创新人才培育的策源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与基础学科

一流大学的发展基于一流学科的建设,而学科建设的本质是通过知识传承和创新形成并保持学科优势的过程。知识创新是大学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特别是在拓展和深化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形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知识的产生方面体现尤为突出,是大学学科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提高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为目标的基础学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国家制订“强基”计划的原因。基础学科强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追求学科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必然会催生原创性成果。虽然基础学科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不能短期转化应用,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高新技术的形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乃至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基础学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上看,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都具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实力,从而有极高的原始创新动力。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一个学科知识创新的水平,是维系学科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强调“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的创新理念,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开辟新的领域与方向,提出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双一流”建设从研究水平、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影响力等方面,对学科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和核心”[4]。

任何一个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都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要力求达到某类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及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就必须大力提升其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就显而易见。在科学人才培养中,设置基础学科的课程内容,开展严谨的基础学科训练,使学科有更多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并与相关基础学科人员合作,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学科基础研究实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由于基础学科的通用性和基础性,极有利于交叉研究的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布局,无论是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例如物理和数学),亦或是基础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的交叉(例如物理和工程、医学、农学),学科互相支撑、协同发展[5]。基础学科不仅拓展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促进其他学科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色研究方向,产生特色新兴交叉学科。

“双一流”建设必须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环境发生巨变,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存在不少短板,很多产业技术的瓶颈,“卡脖子”的问题,主要在于原始创新的薄弱。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形象比喻的:“基础科学是总开关,是可以指导应用技术实践的。”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7月19日考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上说:“我们的基础研究还不厚,原创性还不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应该摆在关键地位。”“要提高学校数理化生等学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是推动原始创新、构筑科技和产业发展‘高楼’的基石。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期,立足现实,决不能错过这个时机。”并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到了要大声疾呼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刻。”

在“双一流”建设中,基础学科肩负着振兴我国基础研究,培养德才兼备的基础研究人才的历史重任。基础学科应努力挖掘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学科创新”和“教育创新”,而产生“内生动力”,焕发学科的青春活力。

二、“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1]。而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基础,并围绕研究生而展开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是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这二者有高度的契合度,可以实现二者的协同推进发展[6]。

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精心打造以师资为核心的一流学科队伍,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同样只有汇集一流的导师,才能吸引优秀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有效指导,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二者共同的关键要素。

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任务,既满足国家对卓越人才的需求,又使学科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才培养也正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以知识传承和生产过程为载体,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必然要求提升科研水平,承担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使命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的社会责任。这正是二者协同推进的逻辑基础。

为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就应该以“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为目标,以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协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如刘延东同志在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2次会议强调,“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2]。可见,将研究生教育与五大建设任务进行有效融合,整体推动“双一流”的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会议还对学科专业调整、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等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作出指示。这无疑为推进研究生教育,促进“双一流”建设,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西部高校的基础学科建设

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历史、教育资源分配、对基础学科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基础学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也尚未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有的作用。面对西部高校的现状,如何应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从发展研究生教育着手,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功能,探索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引育并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并对研究生培养形成学科的特色方向作初步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功能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方式主要是校院两级管理,研究生的具体管理由学院负责,学校主要是宏观管理和监控。而基础学科的建设,仅靠相关学院的努力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协调和指导。

首先学校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基础学科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给予基础学科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特别要使得应用学科研究生负责人充分认识到基础学科研究是应用学科提升内涵的基础,基础学科课程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从而改变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时对基础学科素养忽视的现象,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打下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