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班级团体辅导探索
作者: 谭凤凤
摘 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班级建设是高校班级建设的基础和目标,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存在参与程度个体差异大、情感和认知参与程度低、参与效果不佳等问题。从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构建针对性、系统性的高校班级建设团体辅导方案,科学引导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团体建设,可以充分调动高校班级团体动力,发挥高校班级组织育人实效。
关键词:班级建设;学生参与;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058-04
Abstract: Guiding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goal of clas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construction, such as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ow participation in emotion and cognition, poor participation effect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tudents' behavior, cognition and emotion, aims at constructing a targeted and systematic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for clas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ally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group construction, which can fully mobilize the collective enthusiasm and vitality of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 role of college classes in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class construction; student involvement; group guidance
高校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高校最基层的群体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单位,也是高校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学生的有效参与是高校班级建设的基础和目标。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状况整体良好,但是仍存在参与程度个体差异大、情感和认知参与程度低、参与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科学引导高校学生有效参与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实践探索中各高校也有一定成果。但总的来说,对学生参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行为参与层面,对认知、情感参与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学生参与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对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调研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共性特点和需求,探索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团体辅导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班级建设。
一、学生参与理论与高校班级团体辅导
(一)学生参与理论
理论界对“参与”的研究最早集中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随着教育界研究视角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问题。1984年Alexander W. Astin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学生参与理论”(student involvement),指出学生在有益的教育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学生的成长和收获越大,教育的效果越好,学校应当为学生参与提供机会和服务。学生参与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1)参与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投入;(2)参与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状态随参与进度和参与目标的不同而不断变化;(3)参与既有量的维度,也有质的维度;(4)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效与其参与的质和量成正比;(5)教育教学的成效与其学生参与的程度和效果直接相关。
(二)高校班级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概念最早从心理学的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而来,指在团体情境下,运用一定的团体辅导策略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观察、学习、体验、模仿形成良性互动,增强个体的自我接纳、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增强个体间体验互助互利及行为示范,有助于个体在参与体验中发展良好适应行为并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后来被引用到经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等各个领域。高校班级团体辅导是指以班集体为单位,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进班级成员间良性互动,发挥朋辈互助教育功能,提升班级凝聚力的班级建设工作。
(三)学生参与理论与高校班级团体辅导
学生参与是高校班级团体辅导的基础和目标。高校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要义是通过引导班集体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团体氛围,调动学生个体从行为、认知、情感各层面上深度参与班级建设,在助人与自助中提升自我体验、自我接纳和自我管理。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而高校班级团体辅导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和凸显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参与程度。
二、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现状
Schaufeli, Fredricks等学者在Alexander W. Astin学生参与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学生参与的内容,指出学生参与教育过程至少应包括行为(behavioral)、情感(emotional)和认知(cognitive)三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多次、持续地参与各类活动的客观行动;认知参与指有投入和参与的意愿和承诺,在主观上认可投入和参与的价值意义,且有明确的参与目标;情感参与是指对参与的积极情感反应,通过与团体成员的良性互动对团体产生情感归属和情感联系。三个参与维度中认知参与是先导,情感参与是内容,行为参与是表现。本研究从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三个维度进行调研,对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行为参与层面主要调研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频率、持续性以及与班级成员间的互动情况;认知参与层面主要从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意愿性、主动性,是否认可参与班级建设对自身的成长意义及是否有清晰正向的参与目标和计划方面进行调研;情感参与层面主要调研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对班级建设的满意度,以及与班级师生的情感联系。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情况整体良好,但参与程度个体差异较大。
(一)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情况整体较好
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情况总体良好,具体体现在:行为参与上,高校学生参与班级活动频率较高,班级成员间互动状况整体良好;认知参与上,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参与班级建设对个人成长有帮助,且有明确正向的参与目标;情感参与上,高校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的意愿度、满意度整体较高。
(二)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总体上良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1. 学生个体在参与班级建设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特征,可以将学生构建为自我实现型、积极主动型、顺应跟随型、被动参与型和消极回避型五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学生在班级建设的三个参与维度上存有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参与频率、积极性、认可度、满意度不均衡,参与目标和动机差异大等方面。如积极主动型学生在行为、认知、情感各参与程度上都较高,属于深度参与;自我实现型学生在参与班级建设中有明确具体的参与目标,但参与行为频率和参与的满意度相对积极主动型较低;顺应跟随型在行为参与程度较高,但目标性和认同性较为一般;被动参与型在参与行为上与顺应跟随型类似,但是参与的动力更多源于外部压力;消极回避型则是否定参与班级建设的意义并在行为上抵触①。
2. 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目标上,部分学生存在目标缺失或功利性的特点(认知参与)。“你参与班级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调研显示,娱乐,放松心情是排在第一位的参与目标和动机,被62.38%的学生选择,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被61.56%的学生选择,与班级同学交朋友被58.31%的学生选择,获取加分被28.01%的学生选择。此外,交叉分析发现,相对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三学生获取加分的参与目标较高,体现出大三学生的参与目标功利性更强。工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目标性和功利性高于文科生、理科生。
3. 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文娱类活动受欢迎程度高,学风建设类参与度低,影响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成效和班集体的组织育人效果。“你喜欢参与的班级活动?”调研显示,75.41%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班级聚餐、出游或集体游戏的活动形式,是最受欢迎的班级活动,其次是文艺体育活动,被41.21%的学生选择,主题班会、学术交流活动等被学生选择的比例较低。
三、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系统的过程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输入(学生个体特征)-环境(院校、班级等环境因素)-输出(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情况)三个环节入手,分析在各个环节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调研发现:
(一)学业目标的建立及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参
与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情况与学生个体特征(性别、民族、专业、年级、家庭地域、政治面貌、性格特征、文体特长、学业成绩、班级职务、学习效能、学业目标与规划等)调研结果交叉分析发现:第一,学生个体性别、民族、家庭地域、政治面貌、是否有文体特长、学业成绩排名、班级职务等因素对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影响程度较小。第二,学业目标清晰明确,会制定学业目标(长期目标或者短期目标)的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程度更高。第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效解决大学学习和生活问题)越强,参与班级建设的频率、意愿度、满意度、认可度越高。
(二)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班风、学风,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影响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环境影响因素来看,“你认为班级建设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调研显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向心力排在第一位,有80.13%的学生选择,其次是班风、学风情况,再次是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工作方法。除此之外,班里核心同学的带头作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方式、班级结构也被同学们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交叉分析显示,认为班级有较强凝聚力、有较好的学风和学习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良好(有班徽班歌班旗等文化建设)、班干部作用发挥良好的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频率、意愿度、满意度较高,更加认可参与班级建设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作用,更加喜欢与班主任、辅导员交流,也更认可班干部的工作。在班干部中,班长的作用发挥最为重要,学生们普遍(75.73%)认为在班干部中班长在班级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
(三)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班级互动情况反过来影
响班级成员个体参与班级建设的情况
作为班级建设的输出环节,高校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程度和班级建设成效(如班级氛围、凝聚力,班风、学风状况、班级成员情感联系等)又反过来影响班级成员个体参与班级建设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具体体现在班级建设成效显著、班级凝聚力强、成员互动良好(表现在班级成员间建立朋友关系,有经常联系互动的平台等)的班级中,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程度更高,行为参与更加频繁,对班级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