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融合视野下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智庆 尚利强摘 要: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以推动我国工业文化教育为宗旨,着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我国现代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随着科技与人文在理论教学及社会实践中的不断融合,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亟待进行探索性教学改革,应将科技与人文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健全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科技;人文;工业文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11-05
Abstract: Industrial Culture i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China's industrial culture education,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odern industry and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Industrial Culture needs to be reformed in an exploratory way, continuously renew the teaching idea, perf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y, perfect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maximiz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ies; industrial culture;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革命的进程一再证明,文化元素对其演化与变革起到了长期且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不仅在过去改变了世界格局,当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未来仍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一、高等院校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新时代工科院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非凡业绩,不断利用科技优势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高校开设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将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挖掘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推广工业精神,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有助于凝聚建设制造强国所需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应当加大对工业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工业文化的传播机制提升工业文化教育,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实现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我国由工业大国转变成为工业强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空前繁荣,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科技对人文的挤压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深刻反思[1]。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第四次工业革命强烈呼唤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造福人类[2]。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依托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客观时代背景,在借鉴与吸纳西方优秀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将工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融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逐渐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形成崇高的精神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
(二)有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宗旨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但是,由于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渗透我国高校教育,造成许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在思想上出现偏差甚至扭曲,这种有才无德的人不仅不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反,还会损害国家利益和败坏社会风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都面临人才需求巨大缺口的现实难题,在此基础上,高校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应当着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兼具科技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3]。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各专业必修课的有效补充,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自由度上更富有活力,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激发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势利导地将本专业知识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源动力,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宗旨。
(三)有助于课程教学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
科学技术能够使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变成现实,人文理念则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使现代文明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这也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使命。高校通过开设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进行教学改革,向大学生传递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以科技进步为基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改良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反,科技也造成自然资源极速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并且呈现出一种科技越进步、破坏越严重的不良态势。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品质、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并最终转化为人民文化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必须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理应进行科技与人文融合性教学,顺应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变革的大趋势,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弘扬人文精神,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
(四)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
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人文自信,同时它也是一所高校教学改革中最基础、最持久的力量。高校教育不仅要展现现代科学技术对国家综合国力增长的基础保障,更应当展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的伟大力量。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强烈的科技创新精神,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就不会有影响世界格局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高校开设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亟待改革与创新。基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特定视角,通过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探索性教学改革与实践推广,在引导广大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工业历程、挖掘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推广工业精神,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突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优势,激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成为工文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助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目前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开设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但是,目前现实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科技与人文缺乏有机融合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人文价值的认可度。首先,部分工科院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办学,理工类学生更加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至上,学校和学生都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会导致专业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生精力等方面的消弱和减损,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部分高校过分看重对专业型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过分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象较为普遍,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无法得到全面展示。其次,有些高校尽管已经具有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但在融合机制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人文素质教育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仍处于割裂状态。再次,工科院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明显不足,更多地教师配备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教师普遍缺乏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无法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深入研究工业技术,单纯依靠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致使高校师生在科技与人文融合观念上始终无法达成有效共识。
(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以四次工业革命为主线,重点阐述科技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科技在工业革命中的确具有主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不乏挤压与排斥人文学科,甚至由人类创造出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科技却变成了压抑人、奴役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致使科技与人文的矛盾及冲突不断激化。但是,随着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新型工业战略的提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因此,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增补人文社科类相关内容,如讲述“两弹一星”时不应当只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应当引入工业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20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和氢弹,7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证明了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任意宰割,而我国在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于敏、孙家栋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畏牺牲、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彰显出最雄壮的爱国主义工匠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这些科学家的伟大事迹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高等院校,尤其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定位不清晰问题,教育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公共选修课的集中授课形式作为主流和主体,并没有在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将二者割裂教学,联动性不足,缺乏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很难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工科院校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工业文化公共选修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对智慧教学的诉求越来越高,渴望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相对滞后,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科技与人文无法通过这些现代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和展示,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教学方法必须适时调整与改进,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以案喻理的方式,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工业文化,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学生,最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