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多模式线上教学实践

作者: 朱旭芳 马知远 彭丹 胡秋月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多模式线上教学实践0

摘  要:2020年初开始,一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活动在国内广泛展开,电子工程学院根据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经课题组统筹规划开始实施线上教学,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互动模式,建立多种考核评价机制,并创新使用“线上理实一体”教学方法,采用多种线上实验模式与线上理论同步教学。经期末终结测试反馈,三门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线上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多模式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36-04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20, a large-scale online teaching activity has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erie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as started to implement online teaching through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research group, created a variety of teaching links, adopted various interactive modes, established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innovatively used the teaching of "online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 series of online experimental modes are used for synchronous teaching with online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menstrual period, the test feedback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hree courses was excellent and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results.

Key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Onlin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ultimodal online teaching

2020年初,一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活动在国内广泛展开,截至5月8日,全国共有1 454所高校、103万名教员开设线上课程107万门,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1]。

我们教研室于2020年2月17日开展了模拟电子线路、子技术基础和高频电子线路等三门课程的线上教学。面对课程难度大、学员人数多、无法动手实践等诸多困难,教员们齐心协力,多次利用微信和QQ等线上交流工具进行线上议教、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并快速共享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用多个在线平台,针对课程特点,确保教学效果,创新使用了“线上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上理论和线上实验的同步教学[2-3]。

一、课前部署,统筹推进

由于各班次人数众多,每个班次除1名主讲教员以外,都安排了1名辅助教员辅助线上教学工作。为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在开课前教研室全体教员对“中国MOOC平台”“学堂在线”和“军职在线”等各大平台的电子技术类课程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课程内容及开课周期,最终选定“中国MOOC平台”的三门课程资源作为教学辅助。

为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教研室统筹规划,制定模电、高频和电子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的实施计划,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整体部署。课程实施期间,3个课题组从教学方案的制定,到阶段教学计划的实施,再对最后的课程考核,都是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遇到教学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都能及时在教学群中讨论。高职教员能够发挥经验优势,对课程总体及重难点的讲解方式适时把控;中职教员能更快地掌握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接收教学新方法和新理念。初职教员分别加入各班次线上教学群,跟班听课的同时负责线上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2020-2021年,各级教员均能发挥自身优势,统一行动,确保了所有班次教学的整体水平一致性。

二、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多模式教学环节设定

(一)开课动员

作为学校首批开展的线上教学课程,无任何经验可循,且由于封城封校,在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前提下,创造开课条件尤为重要。教研室第一时间了解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情况,整理自身教学资源,制定符合当前教学条件最现实的教学方案。为消除学员恐惧心理,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教研室各教员在各自班次均进行了课前动员,让学员能够迅速了解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参与同学反响热烈。

为了规范线上教学过程,教研室将教学内容实行了进一步重构和整合。指定课程分阶段实施计划,其中模电分为12个教学阶段,电子技术基础分为8个阶段,高频分为7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根据具体内容大约耗时2~10天不等,并且统一规范文档,点对点推送给每一名学员,确保线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准确及时传递。周计划发布如图 1所示。

(二)自主学习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的通用性,线上资源较为丰富,因此选择了国家精品MOOC课程作为主要学习资源,并将与其对应的电子版教材发送给学员,作为辅助学习工具。由于课程中的知识架构与我校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存在差异,各班次教员对所缺知识点还进行了补充讲解。同时每周定期发布的教学内容中也包含了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通过习题自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业的批阅方式包括教员批阅和学员互评两种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互评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三)视频直播

MOOC平台中的知识点过于零碎,学员掌握知识体系不系统[4]。经过两周的MOOC课程学习后,课题组及时调整方案,在每周加入两次直播讲解,沿用线下课堂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教员“直播讲解”环节共18次,每次时间2小时左右。

(四)微课补充

纵观MOOC课程建设总体情况,对提升学员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存在四个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一是MOOC课程制作时,知识点的拆分不够精细。依然是传统的章节顺序推进;二是支撑的资源整合受体量限制,不能展开;三是讲授视频过于专注于具体的知识点,让初学者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遁入感和迷惑感;四是由于场景和技术的限制,授课者大多都很严谨,一板一眼的如同背台词般的讲解,实际上对促进学生的认知是不好的。尤其是教学内容枯燥晦涩的时候,非常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5]。在系统浏览了MOOC资源以后,在正式开课的同时,系统恰当地推出补充微课,体现“站在线上讲点,站在面上看线”的原则。

(五)集中答疑

在MOOC平台以学习知识点为主,习题作业环节用以巩固知识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员会有大量的疑惑和问题,由于教学空间的改变,这些疑惑和问题可能会被堆积放大[6]。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极容易使学生产生“茫然无助”和“厌学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教研室设立一周至少一次的“串讲答疑”环节,事先征询学生疑惑的问题,重点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点,而是“回答问题疑问,串讲知识体系”。

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多模式线上互动

(一)在线抢答

线上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缺少了线下学习中的同伴互助和课堂参与,更容易出现怠惰情绪[7]。为此,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课前和课后的抢答环节,在微信群或QQ群中进行,表现优秀的学员还会受到班级集中表扬,学员在抢答中的表现,也将计入最终成绩。

(二)分组合作

本次线上课程中部分班次也沿用了线下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扭转学员过去单打独斗的刷题学习模式。

(三)随机点名

课前、课中、课后直播课堂上都可以一键开始“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互动,以此检验该同学是否还在屏幕前以及是否有在听课。由于点名的随机性,学员的紧张感更强。

(四)课堂红包

类似微信发红包,红包金额和个数由教员现场设置。不过只有课上答对问题的同学才有资格抢。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励大家认真听讲和答题。

(五)思维导图

为强化学员对课程总体知识点的把控,各班次教员均鼓励学员采用知识导图的方式整理笔记,从中选出优秀的笔记在课程班次中推广。学员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六)雨课堂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雨课堂”创新引领了课堂授课的形式变革,它能帮助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8-9]。课前使用雨课堂推送需强化内容和课前测题目,检验学生MOOC课程预习情况。课中——随学、随测、随批改,提升隔屏授课学生注意力。并且测试形式多样,可采用个人选择、填空、投票答题检验新知,也可采用小组讨论答题,互评打分。课后推送多种作业题型和周测验试卷,检验课堂新知掌握程度。对学员疑问可以随时随地解答,并且全员可查看。在教师端,可通过全周期的教学数据分析,及时细致、科学、准确地掌握全员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

四、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多模式线上实验

实践模块是线上教学的短板,学员们由于无法走进实验室触摸仪器仪表和元器件,从而欠缺真实“做实验”的感受[6]。特殊时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主要借助电脑和手机仿真软件来实施,部分班次也依托线上仿真实验平台进行了教学尝试。经总结发现,线上实践教学虽然缺乏线下实验的实操感,但其在理论验证、仿真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管控环节中展现出线下实验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员普遍反映线上实验有更高的参与感,能更好地助力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电子技术线上实验教学模式见表1。

基于远程实验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与传统实验相比,在实验场地、实验时间、实验方式、实验内容方面更加灵活,能够实现“随时、随地、随兴”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和目标要求更趋于培养信息化素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驱动下实验平台、实验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实验教学的革新。在教学之余,积极鼓励广大教员和学员开展线上实验,参加某线上平台的“在线闯关”大赛,并与地方大学学员同台竞技,已有2名教员和6名学员获得奖励。

五、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多模式考核

按照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一直遵循“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总体要求,理论知识随堂考,实践能力全程考,综合能力终结考。此次线上教学尽可能设计环节创造条件,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课程根据课前制定的考核标准,课程的课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线下考核和实验三部分:总成绩=平时成绩(35%)+实验(15%)+线上期末(15%)+线下考核(35%)。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分为(1)平时表现(10%):提问、线上组织帮扶、笔记等;(2)线上单元测验(10%);(3)课后作业(15%)。课终实验成绩为历次仿真实验的平均成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