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二动四融通”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张文涛 袁思禹 万雯思 罗林
摘 要:发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的区域优势,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向融通”的指导思想下,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以基地建设推动协同育人、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教师”的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并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实践师范能力不足、课程项目驱动能力欠缺、多元化人才培养融通能力缺乏等问题。使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创新师范能力逐渐增强;多元化人才培养融通能力流畅,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课内外一体化协同育人联动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60-04
Abstra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ing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and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aking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and mult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it has formed an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of "building a training system with ability-oriented, building a training platform with project-driven, promo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with base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four-good teachers with virtue-oriented". It also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eacher training ability, the shortage of curriculum project driving ability, and the shortage of diversif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a result,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has been steadily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innovate in teacher training has been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training of diversified talents has been smooth, a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capacity of social servic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ability-oriented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重要体现[1],也是新时代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2]和重要突破口。
一、“一主二动四融通”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思路
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坚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做精做强为主题,以教学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内涵建设及强化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以技能养成为特色,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本省、加强区域合作、辐射全国为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才保障的总体专业办学思路。
(二)模式内容
随着卓越教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课题的强力支撑,并依托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历经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全国一流专业申报和建设、入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的实践和考验;并结合学校、学院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师资配备,体育教育专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和发展,逐渐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向融通”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形成了“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以基地建设推动协同育人、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教师”的专业实践育人特色,如图1所示。
二、“一主二动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
1. 确立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德育提升为先,以能力培养为重,以素质提高为本,以知识传授为基,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3]。
2. 建立实践创新师范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和平台
把创新实践师范能力训练项目分为师范技能、运动竞赛、科研创新、创业演练等4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要求。其中,师范技能模块的考核项目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以及“三字一话”技能水平等。运动竞赛模块一方面是各级各类专项竞技比赛,如奥运会、世界单项锦标赛、亚运会、亚洲单项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全国单项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单项竞赛、省级主管部门所举办的全省性体育竞赛、校运会等,还包括国家、省级、校级师范类教学技能大赛等等;另一方面包括各级各类非专业性的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演讲比赛、体育赛事策划比赛、辩论大赛、才艺展示等。科研创新模块包括本专业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或报道、甚至出版著作、发表专利、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创业演练模块包括在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意创业实践基地上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各种体育赛事及裁判工作等。每名学生必须参加实践创新和师范能力训练并获得10个学分。
此外,在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关体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经验的基础上[4-5],结合学校、学院已有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和条件,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由培养体系、教学“软件”环境和教学“硬件”环境组成,如图 2 所示。
3.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多向融通的“四元五化六制”培养体系
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软件”“硬件”环境,构建了“四元”教学体系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即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实施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化”教学实施方法与策略,即教学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主题化、主题学习项目化、项目实施团队化、团队评价多样化;制定了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六制”,即学生导师制、假期社会实践制、创新创业制、运动竞赛制、集中实习制、毕业设计德育双答辩制。
(二)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
1. 课程项目——构建“抓核心放选修”的立体课程体系
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校《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要求,设置了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体操基础、武术基础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时学分、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和教材选用等方面优先保证,专业学位课程教学率先践行“主动学习,知行合一”理念,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大力开展教学范式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评价上积极倡导过程性评价,以此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同时,根据“多能一专”的培养目标,开设定向越野、游泳与救生指导、气排球、舞龙舞狮、高尔夫、攀岩等体育教育专业新课;设置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户外运动与新兴体育项目等适应就业形势的选修课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证明,这种“抓核心放选修”的立体课程体系,深受学生欢迎。由教务处选课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可知,各种选修课选课人数逐年上升,具备高尔夫、攀岩、体育市场营销技能与知识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期就深受企业青睐,很多学生在大三见习期期间就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甚至是就业意向和合同。
2. 科研项目——夯实师生合作的互动式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了参加教师主持的各种教学科研项目或开发项目,还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学术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所在的体育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5%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于每年10月进行一次学生科研项目申报。这些科研项目均由学业导师负责全程指导,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逐步夯实了以“教师-学生科研共同体”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机制。
3. 竞赛项目——利用专业技能竞赛平台
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训学建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学院要求各项目代表队每年参加一次国家级竞赛和一次省级竞赛。通过准备和参加专项竞技赛事,督促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与训练,经过日常训练、学院比赛、学校比赛、全省比赛、全国比赛、世界比赛等,层层选拔,检验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技能水平,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相结合的内容。近年来参加了奥运会、健美操世界杯赛、世界大学生单项竞赛、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大运会等国内外重要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近几届省运会均获高校组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一名。
围绕师范技能培养,以参加全国、全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五月红花”教学技能大赛,师范生运动技能展示大赛、师范生“三字一话”展示大赛等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改革,完善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形成“以赛促训、训赛结合”的常态机制和良好氛围,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展示师范生教学风采和教师教育改革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非专业类比赛。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省赛区并荣获三等奖、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获得一等奖等。通过参加非专业类赛事,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