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讨
作者: 王凤肆 宗滕 陈冰
摘 要:2021年是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向信息化2.0迈进,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也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深入研究大数据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对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高等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研究背景,提出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大数据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及考核评价模式方面带来的新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大数据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供高等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教育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18-04
Abstract: The year of 2021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Educati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advancing toward informationization 2.0. In the era of booming big data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will also undergo a series of profound changes. Based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 era of big data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roposed to grasp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ocus on big data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reform, the top design, the evalu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spects 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new change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big data with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problems, for higher education workers reference.
Keywords: big data;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teaching;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当前,大数据正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集合,逐步成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和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将引起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教育领域亦然[1]。
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变革,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传授方式,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2021年4月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显示,数字鸿沟的扩大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大趋势,预想了未来高等教育可能面临增长、约束、崩溃和转型4个情景,将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6项关键技术和实践分别是:人工智能、混合和混合课程模型、学习分析、“微证书”、开放教育资源(OER)和高质量的在线学习[3]。大数据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合,逐步成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推进深层次教育变革的不竭动力,助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先后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力指导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强调以“数据”为基础,以“连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未来描绘了教育发展的前景,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及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科技使然的环境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具、手段及核心特征之一[5]。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中,也已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6]。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加快推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大数据将深刻影响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数据思维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洞察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同其他新兴信息技术一样,会很快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将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那种把信息技术的功能极端放大,主张校外教育可以完全替代校园教育,线上教学可以完全替代线下教学等等想法是不可取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经验一再证明,不论哪个时代、也不论哪一项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都没有改变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7]。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求学生要回归初心,刻苦读书学习;教师要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高等院校要回归初心,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回归梦想,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这些足以突显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和“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地位。
21世纪以来,“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社会和知识三者间的关系,其中学生是本体。高等院校在拉近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同时,依然不能摒弃“以教为主导”的原则。现代高等教育鼓励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也鼓励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但教育大数据、教育云平台等教育高技术的发展,其根本定位是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工具,不可能完全替代高等教育本身,高等院校环境育人、管理育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
(二)关注大数据给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在大数据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的背景下,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教育生态是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大数据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其中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更为直接和凸显。
在教学模式方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由此诞生的在大数据手段支撑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了教学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模式混合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也诞生了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施者应该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才培养产生的重要改变:包括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变,以及教育教学目的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改变,积极探寻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带来的深刻变化。
在教学资源方面,丰富的数据资源、开放的数据平台,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仍然存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等问题。2019年9月,由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三通两平台”“农远工程”的实施,到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慕课和在线金课的建设,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8]。近年来,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等各种教育类资源平台的兴起,利用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获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使教学过程由知识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更加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前进。灵活多样的微课可利用无线宽带连接和移动终端实现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推广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疫情期间各大高校借助腾讯会议、钉钉等各类交流平台的线上授课,也加速了互联网教育的渗透[9]。
(三)重视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持续推进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基本前提是能够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设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显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计划的时代性与阶段性。
大数据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最直接的变化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一方面,涉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时的重新调整分配。随着大数据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对各课程模块的学时进行重新分配。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不同的学科建设要求,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应进入相关的课程或更新课程教学内容[10]。此外,大数据支持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更加便于院校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有效实施。目前,大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多空白。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着力建设依托本校优势学科的精英班次,大数据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为“因材施教”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有效支撑。应鼓励基于大数据分析,制定符合“院校优势学科+学生发展特长+社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走通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在课程实施环节,课程团队同样应针对教学新特点做出修订,通过不断迭代完善,满足现有学习模式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比如,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推广,可将更多的理论性的、基础性的知识放在线上,更多的线下学时进行知识的补差以及理论的实践。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学时认证,通过完善线上的教学、答疑和评定等环节的学时认定,在实现课程改革的同时,强化对教师劳动成果的激励与认可,最大化保护好教师权益,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成就感具有重要作用。
(四)推进大数据时代考核评价模式改革
目前,高等院校更加关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着力打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价值塑造”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建设中国“金课”,强调首要标准就是高阶性,通过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高等教育要实现上述目标,考核评价方式依然是指挥棒。笔者认为,实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至少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评价方式。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考核,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学会深入思考。二是增加开放性试题的考核比重。终结性考试中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核、评价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增加考试开放性命题的改革,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