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赛”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金首文 徐伟强 高兴军 肖鹏飞 陈斌

摘  要:“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企业的研究资源以及两者的人才培养优势,将学校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参加科技竞赛相结合,形成理论传递、知识消化、概念转移、企业生产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产生的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支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灵活运用和自身的创新能力,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结合教师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产学研赛”模式深入研究,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学研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30-05

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oduction, studying, research, and competition" can fully combin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research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utilize the talent training advantages of both.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ining mode can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of the school classroom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practice of the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ransferring the concepts of knowledge and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This model can more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 talents and the actual social demand, improve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employment, and provide greater support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and their own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of Jiyang Colleg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and combining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teaching team for many years, deeply studies the "production, studying, research, and competition" mod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ies; innovation abilities; production, studying, research, and competition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看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环境问题随之出现,这也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环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整个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社会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

不过,目前国内毕业生从事环境工程方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师资能力与水平和高校办学资源条件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匹配,具有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相对较少。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办学过程中急需破解的一项重大难题。通过校企合作,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提升高校主动靠近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3],这将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了能让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院的教师团队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改变,以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优势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在校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生产一线,接触现实中正常运行的设备,化抽象为形象,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科竞赛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4]。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创新

现有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学科课程为主,主要以老师课堂上讲授内容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最终的学习成果多数通过课程考试体现,学生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造成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不高。同时观察现有的学校课程,当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一般,与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二)现有的教师队伍在企业实践方面缺少相关经验

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更能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然而高校大多任职教师都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工作,并没有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和实践操作的亲身经历,造成了高校老师在学术方面都有较为深厚的积累,在实践方面却缺少相关的经验,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碰到的部分操作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指导,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有限。

(三)企业生产、教学、科研和相关学科竞赛四个培养环节存在脱节的问题

学院依赖校内第一课堂培养人才,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将学生实习实训和参与科研竞赛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关注度不高。学校没有组织相应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对竞赛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参赛队伍数量不多,在学生之间的响应程度不够。学院没有利用行业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处在浅层阶段,企业实习方式单一,学生参观式实习走马观花,没有目的性,实习效果差。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未能有效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意识不强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5-6],需要以全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原有的课堂学习,还需要在课余时间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积极向老师请教并通过自身的理解能力去学习深层的专业知识。而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积极与老师开展交流,后期就会受到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制约了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实践操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并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但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实验操作不当,产生实验失败的结果,失去操作积极性,无法独立面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产学研赛”培养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大学生课堂中的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教学与参加科研探索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参加学科竞赛相结合,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企业生产、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多方面协同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科技竞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校、企业和行业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相互作用,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8]。

三、“产学研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善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

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基础知识的内容相对枯燥。如果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共鸣,部分学生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时就不会认真听讲,使其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进行后期实践时缺少相应知识的了解,实践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结合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趋势,主动将化学程序和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出现更多的色彩,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比如,环境工程专业要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分子结构复杂繁多内容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只是进行一味地描述,在课堂教学期间学生听讲存在一定困难,不能掌握核心要点,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提升。学院教师将分子结构软件融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化学符号处理成颜色各异的分子小球结合在一起,化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的图形,让学生脑海中有了明显的对比参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专业领域有深入学习的动力。在课后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经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郁,对专业知识也有更好的掌握。

环境工程专业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达到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际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能贴近现实处理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接受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有机统一,更好地提供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在校内的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对实验现象产生思考,对实验步骤进行反思,如思考存不存在操作步骤不规范等问题。对实验进行拆分,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而不是在旁边看着别人做实验,培养实践规范性,锻炼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校外可以依靠企业资源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参观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对实践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秉承“学校、行企”互融理念,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道路,从“学生、用人单位、学院”三个层面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通过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进行分批次地实施针对性指导和分阶段的整体指导,改进教学内容,更贴近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可实用性;构建产、研、赛融入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使学与产、研、赛有机融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具备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构建符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