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作者: 张玉荣摘 要:高校德育承担意识形态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标志,也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于新形势下面临的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高校要积极应对,努力从课堂教学、网络媒体、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实现。
关键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挑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6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of the Party. As the forefront of ideological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multi-trends of ideological though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mor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explore the way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network media, campus culture and team building and so on.
Keyword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challenge; introspect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广大的高校师生员工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与斗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中心,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应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基石。
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高校德育,立德树人不仅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指明方向,而且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必须把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和意义。
(一)德育承担意识形态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德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2]。意识形态教育是一定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以及维护本阶级统治的要求,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某种符合传统阶级要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过程[3]。高校不仅要培养青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期待。可见,德育本身就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工作。德育不是无的放矢,需要有明确目标,而这一目标就是一个社会所致力追求与打造的,这本来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为德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的鲜明标志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高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德育的具体内容。高校德育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且通过德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培养出具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认可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真正做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坚定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安全。所以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标志。
(三)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的关键
意识形态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问题[4]。当前所面临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改革触及深层矛盾和网络舆论负面影响,都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复杂的局面。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历来也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因为高校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众多,思想认识较为自由,这也决定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更是敌我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所以说,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也就是做好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始终坚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党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凝聚力,而且更有利于坚定意识形态主阵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时代挑战
充分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其实质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新媒体发展、德育合力等问题的挑战,制约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多元社会思潮挑战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
挥的基础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成为明显趋势,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激进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竞相粉墨登场,这些社会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和文化入侵的工具,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是有系统的思想观念,主要通过文化教育和知识影响对人产生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占领人的头脑,必须通过掌握知识的群体来发挥作用。高校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层次,汇集了一大批掌握系统知识的有为者,对社会大众产生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一定意义上,谁掌握了高校课堂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西方意识形态极力拉拢的主要对象。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尚处在不稳定的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并瞄准了这一群体,把青年大学生作为西方文化拉拢的主要对象。再次,高校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线,是西方传播其意识形态观念的主战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往往披着“文化”的外衣,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混淆着大家的视听。高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西方正是以高校为支点,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力图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传播其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就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5]”因此,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成为当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大挑战。
(二)新媒体快速发展挑战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
发挥的路径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了大学生与世界的融合;另一方面,它也对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途径带来了挑战。网络信息沟通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打开了便利之门。一些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民主、言论自由,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我国社会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道德失范等问题无限放大,肆意诋毁、丑化党的领袖和民族英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意识形态信息所影响,从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前沿阵地,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其他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的。对于如何做好网络德育工作,我们在认识上、具体工作路径和方式上都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德育在应对新媒体发展上也呈现出仓促性和机械性。统筹线上线下的德育工作,把新媒体作为发挥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新路径是未来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工作方向。
(三)德育工作的分散性挑战其意识形态功能发挥
的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6]”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在他们看来,做好知识的传播,把知识传递下去就好了,作为思想道德的启迪、政治方向的引领,那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责任。更有甚者,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夹杂着对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鼓吹,对中国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夸大,误导青年学生使其不能正确确立政治立场。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灌输居多,教学效果不佳,使得青年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消弱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不充分。
三、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7]”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努力探索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