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专题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结构性变革
作者: 许志红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应时而变,与时俱进。互联网与专题深度融合,使思政课教学发生结构性变革。推进“互联网+专题教学”,要从问题到专题、从预设到生成、从现实到虚拟、从独白到对话,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和师生关系上做出适时调整,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深度与广度的关系、线下与线上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思政课;专题教学;互联网;教学范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2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should chang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special topics has led to structural chan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o promote Internet plus topic teaching, we should make timely adjustments fr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space,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problem to topic, from presupposition to generation, from reality to virtual,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eping up with inno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and wid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line and online.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pecial teaching; internet; teaching paradigm; chang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由此引发教育领域深刻的变革。同一年,教育部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编写了各门课程的专题教学指南,高校开始了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教学形态,使旧有的教学范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思政课专题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教学范式变革的发展趋向
“范式”一词出自希腊语,有“共同显示”之意,后引申为“模式、范例”。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之后,范式理论从哲学层面开始向具体学科层面推进。在教育教学领域,美国教育学家盖奇将范式引入,并在1963年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中将教学范式概括为“研究共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统一语言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综合体。”国内外学者大多以教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为基础度教学范式展开研究。本体论主要回答教学本质与形式问题;认识论主要探寻教学关系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教学实效的问题。库恩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能成为科学,而共同的范式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当旧有的范式无法解释新的现象时,就要遵循旧范式—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的变革机制,用新的范式来解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围绕课程改革,经历了初建与曲折发展、恢复重建、发展完善三个阶段,从“52方案”到“05方案”至少做出六次主要调整。这一演进过程,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了从“政治自觉”向“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展出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2];在教学目标上,从强调“思想改造”“肃清反动思想”,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再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在教学方法上,从建国初的课堂讲授到改革开放后的理实一体,由单向的注入式向双向的启发式转变,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转变。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变为主线,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回应了社会发展之需,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
随着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其中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教育变革。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互联网时代教学变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获取知识为重点进行构建,营造基于学生的教学环境,编排基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培养[3]。秉承建构主义教学观,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发展出新的教育生态,再造出新的课堂结构,催生出不同的课程体系,生成新的教学关系。于思政课而言,互联网给思政课打上了网络化的烙印,并在教学中得以呈现;而思政课教学则按其政治性、学理性与发展性原则融于互联网,将互联网赋予了特殊意涵的教学存在。
专题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新要求。早在“05方案”中就提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这类方案和要求,为高校进行思政课专题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向。思政课教学将教材体系向专题讲授的转化,能够解决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破解内容多课时少的难题,增强知识体系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在互联网与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双向一体化发展中,教学的时空界域、方法手段、关系模式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无疑推进了思政课教学范式的结构性变革。
二、思政课教学范式变革的逻辑进路
“互联网+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学思维的冲击。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中,思政课教学要以全新的方式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助推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向互联网交互式转变;密切师生关系,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交流体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从问题到专题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因此,具备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解疑释惑,是思政课专题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问题是思政课专题设置的中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激发出他们探究的原动力,再通过教师的分析与研读,学生能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思政课专题教学中的问题要找得准、分析得透,才能掌握学生。那么,问题从何而来?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吃透教材,跳出教材框架,找到教材与专题之间的“关联”,提炼出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学专题的主要内容。其次,专题要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上困惑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社会热点事件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能够通过理论剖析讲清楚背后的道理,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的问题越尖锐,就越需要彻底的理论来解释,将专题与学生的问题连接起来,就增强了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专题内容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这个问题一定是“真”问题、“新”问题和“大”问题,专题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服务的。依据问题来设计专题是思政课教学开展的关键,但是专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根据教材理论知识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通过层层细化、深化和严密的结构来组织。因此,专题需要具三点于一身:有焦点,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某一问题展开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有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解释问题,对错误观点和言论批驳有理有力,能够打通学生思想的僵局;有亮点,专题具有学理性、前沿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和引领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教学过程——从预设到生成
预设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必要前提,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好的预设具备以下要素:目标明确、内容合理、方法科学和组织有力。在传统思政课课堂中,教师过于强调课程的预设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生成,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讲完,教师虽然心中有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地位,在主动输送理论知识中忽视了学生的认同与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是“确定的”,教学方式是封闭的,教师对课堂统一的过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生成是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曾指出:“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东西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4]”在“互联网+专题教学”的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既要遵守教学的预设,也要关照内容的生成。思政课专题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专题内容的生成和学生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产生“不确定的”“非预期性”的问题,这种新生成的问题含有学生的思考和疑问,教师应坦然面对,给予关注,及时回应,并能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充分解答。这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保持开放的态度,保证专题内容的生成品质。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他们会有很多思考和困惑,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他们思想成长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状态和发展状态,关注对学生成长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相信他们是在生成中存在和发展的个体,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思政课专题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精心的预设可为有效的生成保驾护航,所以专题内容的预设要有弹性,既要保证专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又要确保生成的内容不信马由缰,不偏离教学主题。任由学生生成的课堂虽然表面热热闹闹,却掩盖了教学的本质,成为无厘头的“水课”。只有兼顾预设与生成,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三)教学空间——从现实到虚拟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场域。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学空间突破围墙的限制,扩大到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在内的更广阔的范围,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场所,教学空间发生范式上的变革。随着思政课小班化的推行,在智慧教室上课将成为一种选择。智慧教室集物联网、智能推送和云服务等技术于一体,能够更好地呈现思政课的知识性、直观性内容,增强思政课的真实感、现场感和体验感。互联网使思政课教学空间发生迭代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有限性、过程同质性藩篱,在网络上建立起新的教学空间——虚拟教室和信息库。在虚拟教室,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把教学资料上传网络供学生阅读,并通过微信群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在后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监测和监控,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成效进行精准化评价。思政课教师利用虚拟空间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两点: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甄选优秀的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让网络资源成为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宝库;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防止学生在互联网大潮中迷失方向、剑走偏锋。思政课教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书本知识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互联网时代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空间——虚拟仿真实践空间,即通过虚拟功能创设出虚拟空间情境,提供一个可视、可感及可触的3D场景。学生在这个空间可以穿越历史,可以对接现在,可以链接未来,完成受场域、时间及经费等限制而难以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兴趣及获得感。当互联网成为教学背景和价值体验系统后,思政课教学空间就不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和虚拟与现实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