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马凯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如何通过课堂传授、课外实践,达到学生入脑的效果则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建构“政府支持、平台依托、校院主导、教师主体和教学核心”为支撑的“五位一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授课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五位一体;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40-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spirit, and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 In the new era, how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ntering students' brains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Integrated Pla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support, platform support, university leading, teachers' main body and teaching core", the teaching effect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Five Integrated Plan; social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一项战略固本工程,更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保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窗口,也是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接地气、辨真知和强信心的重要途径。
一、“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情况分析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形成期、活跃期和改革期。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呈现出目标化与多样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持续化相统一和教师社会实践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引导教师强化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大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通过2019—2020年的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优势和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以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支持、平台依托、校院主导、教师主体和教学核心”为支撑的“五位一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全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坚持目标导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为了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坚持“内外并重”。一方面在校内建设微型展览馆、流动图片展区、展演舞台、展示场地、影视播放、红色书屋和成果再现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设,结合省情校情,先后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二七纪念馆、大别山干部学院等近十所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组建实践教学小班,利用节假日赴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政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以教师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多家校外思政课教学基地承担实践平台,跨单位跨部门的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初步形成以研修、培训和学习为重点,结合党性教育、历史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推动“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层面,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关于国家的未来。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塑造大学生的三观作用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的会议曾强调,要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抓手,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坚持“八个相统一”,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和毕生难忘的“金课”。因此要把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社会找热点、抓焦点已经成为近年来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共性做法。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如何使之系统化、多样化和常态化,呼应主渠道的作用则需要进一步深思。未来思政课的发展要坚持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弘扬社会主旋律,实现发展新境界。
三、“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秉持“巩固立德树人主阵地、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和突出鲜明政治导向性”的总体思路,以强化课程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水平为抓手,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建设思政大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性,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内化为行动自觉。
(一)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具体行为的刚性约束条件。通过制度设计实践目标和客观标准,进而评价、监督和考核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效能。以学院建设为依托,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专题学习会,制定科学的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评价、监督和考核标准体系,创建起一个科学领导、制度健全、组织有力和管理有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统筹协调机构。
1. 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的实施,将“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纳入学院重点发展规划,形成团队成员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认真落实各项规划和措施的浓厚氛围。
为了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对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红旗渠等地设立2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机会、有组织和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习,接受教育。深入收集素材,整理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研究报告,召开讨论研习会议,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
2. 把握考评总体要求
首先,将学习效果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师组织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的指标,发挥其作为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作用;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考核评价,强化纪律考核,虽然在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成果要求等方面做具体规定,但是依然存在把关不严、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过程中监督管理的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后,突出考核业绩,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除特殊原因外,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按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发挥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专业优势。
(二)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离不开建设既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注重社会实践的优秀教研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六要”的标准打造一支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第一粒扣子。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全校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鼓励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参加国内高级访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到省内外高校学习教学科研经验、到革命圣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到沿海城市了解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利用暑假组织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参加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赴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党性专题培训班。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省和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采取目标考核与中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青年教师培养做实做细。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推动思政课实践课堂教学改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然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也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铸魂育人功能,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理论体系与鲜活的社会案例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理论传授,实践育人”,目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课外”的混合式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则是其多年来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环节,广大思政课教师也一直在探索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该校“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和创一流”的办学方向,着力突出第二课堂育人功效,提出“思政课走进田野里”“思政课走进生活”的新思路,形成实践教学新形态。围绕思政课教学的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以“求是、明理、鉴史、修身和笃行”为主题,探索形成“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调研、宣讲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用理论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