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高校学科特征与转型建议

作者: 陈方 钱光辉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高校学科特征与转型建议0

摘  要:新农科建设明确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树立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通过对国内6所领先的农林高校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领先的农林高校学科规模趋向综合,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学科建设质量提升明显。据此提出农林高校应进一步推动学科布局综合化、学科结构生态化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实现学科转型发展,为新农科建设提供变革原动力、学术支撑力及资源保障力,形成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基础支撑和承托力量,从而培育卓越农林新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高校;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44-0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clarified the orientation of new agriculture, new countryside, new farmers and new ecology, it will be created to a new pattern of A&F education and a new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 new standard of A&F education quality.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of 6 leading A&F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leading A&F universities tend to be comprehensive in discipline scale, rational in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obvious improvement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F universities should further comprehensive of discipline layout, ecological of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will provide reform impetus, academic support and resource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so as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A&F talent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trans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为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等农林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农林高等教育正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农林高校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着力培养新型人才、创新农业科技及服务产业迭代。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针对农林高校学科体系进行解构与分析,把握我国农林高校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一般特征,探索学科助力专业建设与促进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建构和完善学科专业互促互进的生态体系,将有助于新农科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6所农林高校进行样本研究。从国内外各大学排行榜来看,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西北农林都处于国内农林高校的领先地位,具有强大实力,北京林大是所有林业单科性大学的排头兵,这5所高校均属教育部直属高校,而华南农大是唯一1所逼近前述先进水平高校的地方农林高校。分析样本的取样兼顾了部属与地方、农林类综合与单科类及实力优先与行业代表性,具备实证分析的可信度基础。

(二)分析思路

从学科布局情况、学科发展质量和学科交叉性特点3个方面展开分析,明确当前我国农林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一般特点与发展质量状态,对国内农林高校的学科交叉性特点予以揭示,为其他农林高校的未来学科体系的调整与重构提供参考。学科布局情况包含对学科布点数量与布局广度的分析;学科发展质量主要分析各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表现、各校学科整体已有的科研产出与教学产出情况;学科交叉方面主要对农林高校发表的带有学科交叉属性的高质量SCI/SSCI/A&HCI论文进行分析建模,分析建构农林高校近年来典型的学科交叉模式。

二、农林高校学科布局特征

研究设定“具备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及以上”作为学科布局成功的确认条件。通过汇总数据,统计6所农林高校当前布局的一级学科数量,以及各一级学科在对标高校中的开设频次,旨在从量级上分析农林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规模和各学科的流行程度,以探究国内先进农林高校的学科布局总体特征。

(一)学科布点规模

国内6所先进的农林高校目前学科布局数量均处于27~30个区间。数据显示,目前6所农林高校的在校生数都维持在1.5~2万人规模。从资源对应关系来看,在校生数在上述规模的情况下,学科布局数量宜拓展到30个左右。从学科开设的偏好性及学科流行程度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学科,6所高校全都布局,可以理解为这些学科与农林类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及高校发展基础最为契合。园艺学、风景园林学、兽医学、工商管理、畜牧学、植物保护和农业工程等10个学科,在6所高校中均布局了5次(见表1、表2)。

(二)学科布局广度

除军事学以外,12个学科门类中,6所农林高校均涉足其中7个学科以上,其中北京林大涉足范围最广,学科布局达到10个门类(历史学和医学未布局),其次是南京农大,达到9个学科门类(教育学、历史学和艺术学未布局)。6所高校全部布局的学科门类共有5个,即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如图1所示。

以一级学科成功布点频次大于等于3次为基准,可从2个角度统计一级学科在各校的布点规模情况。

1. 农学门类覆盖率。与各学科门类所含一级学科数量相比,各校布局的一级学科数量以农学门类最高,均值达到81.5%,体现了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西北农林、华南农大实现了农学门类9个一级学科的全覆盖;中国农大作为农林高校的领头羊,农学门类一级学科布局尚未达到6所高校均值;北京林大农学门类一级学科布局比例最低,表明学科布局广度较大,这与图1显示北京林大学科门类布局最广相互印证。详情如图2所示。

2. 布点频次与一级学科总量比较。布点频次大于等于3次的一级学科数量与本校布局的一级学科总量相比,除北京林大外,其余5所高校均以农学门类打头,其次是工学和理学,华南农大、西北农林农学门类占据本校一级学科布局数量的三成或以上,农学学科基础深厚;北京林大反而是工学占据高点,达到22.2%,农学与理学、管理学处于同一层次,同为11.1%,就学科性质而言,北京林大已转型为以农为特色的高校。如图2所示。

三、农林高校学科发展质量特征

(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与学位点资质情况,对学科建设质量进行量化评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学科建设质量越高,即学科评估获得A级(含A+、A、A-,以下类同)计5分,获得B级计4分,获得C级计3分;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2分,具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计1分。当同一个学科符合上述多项条件时,取最大的单项得分。

1. 综合得分维度。6所农林高校参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一级学科共52个,根据学科建设质量量化评分标准,统计得到6所高校各学科的建设质量评分(见表3)。

综合总得分与平均分2个角度,6所高校可以分成2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教育部直属的4所相对综合的农林类大学,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和西北农林;第二梯队2所,北京林大属林业类,单科性质明显,华南农大属地方性农林类大学,相比较而言有一定弱势,但在全国地方性农林高校中却属佼佼者。

2. 布局频次维度。从各校的学科建设质量现状来看,6所高校评估结果均分大于等于3分的学科共有22个,如图3所示。通过与前述表2的学科布局频次比较发现,其中有16个学科布局频次大于等于4次,见表4。显然这些学科是农林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我国农林高校的优势学科或是核心主干学科。地方农林高校在实施对标追赶策略,强化学科布局时,不应忽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主动布局,重点投入,提升质量水平。

3. 学科门类维度。进一步将52个一级学科按学科门类进行合并,统计农林高校在各学科门类上的得分(学科建设质量)与本校评估总得分占比情况,结果见表5。

数据表明,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表征的各校一级学科建设质量,与前述一级学科布局广度的特征高度重叠,即各农林高校所建硕士点以上一级学科,基本上就是该校建设质量最高的学科,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大门类也是农林高校的主要布局、重点建设的主干学科领域。除此共性之外,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农学门类占据本校的绝对优势,农学类学科建设质量为本校最高;西北农林、华南农大的农学与工学2个门类优势学科占据了本校的3/4;北京林大学科建设有自身特点,建设质量最好的是工学门类,其次是理学、管理学,农学只排第四,这可能与林学学科狭窄、产业萎缩有较大关系。

(二)学科整体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1. 科研产出分布。以2014—2018年国内6所农林高校各学科的SCI/SSCI/A&HCI论文发表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高质量SCI/SSCI/A&HCI论文(InCites数据库,根据论文被引状况计算出的领域影响力百分位处于前10%)数量3项指标,按0.1∶2∶1权重进行赋分加权计算,综合评价高校各一级学科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而筛选出科研产出排名前15的学科,探寻农林高校科研产出潜在空间大的学科群体。

由图4可知,6所国内先进的农林类对标高校存在科研产出的一级学科分布在42~45个之间,呈现出相对均衡状态。科研整体产出大致可分为3个层级,产出最高的是中国农大,超出5 000点;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及西北农林都在4 400点左右,属第二层级;华南农大和北京林大属第三层级,在2 500点左右。3个层级可解释为单科性林业高校及地方农林高校相对弱势的普遍现象。

2.科研高产学科。为保证一定规模的学科筛选结果,将在6所高校中科研产出排名各校前15(前35%)的学科定义为科研产出高产学科。这些高产学科共同构成科研产出潜在空间较大的学科群体。

生物学、化学、作物学、园艺学和生物工程等7个学科在6所农林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之内,畜牧学、兽医学和植物保护等4个学科在5所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之内;林学与生态学在4所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之内,如图5所示。可以认为,上述学科代表了国内农林类大学办学的学科特征,且是长久发展积累下的优势学科,其他农林高校是增加布局保持一致性地追赶,还是另辟蹊径保持特异性超越,值得思考。

(三)学科整体教学产出情况分析

1. 教学产出分布。以2014—2018年6所国内先进农林高校各学科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累计入选人次3项指标,综合评价对标高校各一级学科的教学产出。3项指标按照6∶2∶2的权重进行赋分加权计算,获得各学科的教学产出值及各校学科整体教学产出情况,进而筛选出教学产出排名前15的学科,作为教学产出潜在空间较大的学科群体予以探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