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 高兰兰 吴春婷 金光勇 于淼

摘  要: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国关注焦点。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总结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分布的整体情况,分析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特点,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这一关键要素,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提出“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013-0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global competiti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countr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requir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spirit,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current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jor setting are analyzed. Aiming at the key ele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project, the "depth fus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nel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inter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越发重要。尖端科技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在国内大学不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针对学科或者本科专业直接开展合作。截至2019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有2 238个。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90%,在校生规模约有60万人。肩负着满足教育多样性、教育国际化、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责任[1]。对于省属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集中有限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2-3]。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辐射和带队其他专业、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及合作,提高学校整体的科研和教学国际化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材和师资三个方面。而课程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4]。教学的方法、教材的选用、教师的选拔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等都以课程设置为基础。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基础。本论文首先概况了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分布情况,分析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其次重点从培养创新人才角度出发,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提出了构建“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已经发展了近30年,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类型也进一步扩大[1]。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外合作办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录取分数也逐年提升。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中外合作办学行列,办学经验逐渐积累,合作办学的层次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从开始的数量快速增长,到后期的评估实行淘汰制,发展到现在的提质增效,在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覆盖了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的29个内地省市。合作对象涉及近4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所外方高校,包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和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纵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存在优势特色和有一定建设成果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二是符合国家长期发展计划、为解决关键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等培养的后备科技创新力量的创新型专业。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开设学校数量最多的前5个学科分别是: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医学,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中外合作办学开设学校最多的前10个专业,其中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金融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此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学校数量也位列前茅,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长。

地方高校,尤其东北地区,在对外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办学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最好的培养效果,学校应当选择本校整体实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专业开展合作办学,一是特色专业实力强,往往体现在科研实力强,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在科研项目和研发攻关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容易与国际先进的合作办学开展合作;二是优势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强,高学历和有出国经历的教师比例比较高,参与国际合作意识强,更容易与国外的教师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实践成功的教学经验。更有利于顺利地开展合作办学项目。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选择该专业作为学校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的就是以最好的专业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起点,培养光电领域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在推进专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专业逐步提高国际意识,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进而推进全校的国际化教学水平。经过六年的建设,目前长春理工大学已经分别与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合作举办了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国际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是合作办学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立的一种联合办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统一。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同时取得中方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及外方的学位证书。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差异,双方原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5]。例如,我国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和理性基础,课程设置范围小但难度大,而西方重视实践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课程设置范围广但难度小;我国课堂教学节奏紧凑、管理严格,强调规范性,西方课堂教学相对灵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为了实现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满足办学双方宏观要求的基础上,融合双方教育精华、办学经验和专业的优势特色,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及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课程体系[6]。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一流专业,该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在充分保留数理基础课程的同时,融合美方开设多学科基础课程的方案,形成了基本知识范围广、数理基础扎实且专业课优势突出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学习环境、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独具特点,思政课教育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不同。思政课教育对中外合作办学显得尤为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学习环境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国内大学的学习和国外大学的学习,国外的生活、学习方式不同于国内,国外更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中国学生多数内敛,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弱,尤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从小缺少吃苦耐劳和挫折教育的磨练,思想单纯、辨别能力不足,但乐观、自信,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诱惑,出现思想观念不稳定的情况。而且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政教育对解决“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至关重要。第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形式决定了学生要接受两个学校的任课教师授课。往往从第一学年开始学生就要在国内接受境外大学任课教师的授课。境外高校国际化水平较高,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教育经历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国内高校师资队伍组成明显不同。而中国学生接受传统的教育,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性格内敛,自我管理能力弱,因此思想、信念还不成熟,容易受到教师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出现思想波动。第三,课程体系融合了外方及中方课程,设置课程范围广,且核心课程都采用外文教材,英语授课,因此学生除了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同时还要面临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尤其外方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放弃学习等想法。因此,定期的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对学生尤为重要。

按照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政课程体系相对固定,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教学效果,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思政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思政课教学,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教学资源投入。因为思政课课程量大,时间紧,而且学生分在国内外两个阶段完成,按照普通学生的教学模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案,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7]。第二,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于学生的行动。教学内容要坚持政治与学术理性相结合,既包括全面的学术分析,也含有通俗的故事讲解,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发展,历史沿革和先进的人物事迹,挖掘“中国故事”,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品质。第三,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努力探索“网络教学+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加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针对不同专题,采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使思政教学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第四,思政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思政辅导员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不同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15年招生以来,先后成立了同心筑梦学习社、国际思政交流课堂等实践平台,开展了MMD主题班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班会、精品团日活动和青年论坛等实践活动,并在学生公寓建成了全校第一块党建文化教育长廊,形成了浓厚的红色思政教育氛围。助力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