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专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

作者: 付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专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培养既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又通晓金融理论的金融科技人才,符合国家大战略。针对地方性高校“计算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提出科学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引导、改革教学方法及优化实验内容的路径,在金融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采用“证券交易数据管理”为实践项目,在计算机专业的移动软件编程基础课程中采用“金融大数据+Hadoop+移动端交互”为综合开发大案例的实践探索让两专业学生受益。

关键词: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072-04

Abstract: It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cultivate fintech talents who not only master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ologies but also understand financial theori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computer + finance"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s of scientifically formul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encourag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finance,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experimental contents.  In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s of finance major, "data management of securities trading" is adopted as the practice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mobile software programming for computer major, "financial big data + Hadoop + mobile interaction" is adopted as a big cas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s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benefit students of both majors.

Keywords: Financ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李克强总理2022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1],金融科技是改进金融监管的有力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已双双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一词自2014年以来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现过5次[2]。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是与计算机技术高度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业发展,金融对科技的需求又助推了计算机技术的升级[3]。

培养既掌握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又通晓金融理论,信息科技与现代化金融深度交叉融合,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金融科技人才,符合国家大战略。但很多地方性高校专业实力目前还不具备双学位培养资格,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融合专业建设的新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这两个专业建设如何出特色,怎样培养金融与计算机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国内“计算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针对“计算机+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走在了前面,如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培养就值得借鉴与跟踪。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国内的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4],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科技及西南财经大学在金融学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共同培养既掌握计算机、大数据,又通晓金融理论,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金融科技人才。

计算机和金融学专业都是两所学校的王牌专业,此次联合培养是为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的新要求。2020年两校同时招收30名学生,均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本校学习3年,在合作学校学习1年。且两校互派教师授课。 “新工科+新商科”创新教育模式精彩纷呈:除两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还设计了计算机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复合性课程,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西南财经大学在金融学科的优势。

(二)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位于湖北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双学位班”是顺应金融科技大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一趋势,于2020年新设的一种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双学位班充分发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和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各自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金融业新发展的专业交叉性人才。该双学位班面向该校2021级金融学类本科生进行二次招生,2021年招生人数为30人。培养定位是以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嵌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由两个专业的师资共同培养,学生将拥有高水平金融素养和信息技术,为从事金融科技研发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三)金融学头部大学人才培养

金融学头部大学,如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融学培养机制与国外的优秀大学比较接近。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包含了量化课程与数据分析,如Python、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管理与创新等,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量化分析能力。而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区块链、估值建模及金融工程等是理论必修课程,金融实验室实时接收中国、欧美、日韩等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同时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金融实践模拟[5]。国外知名高校Oxford Sa?觙d的课程内容还涉及人工智能新科技领域,其开设了金融科技与创新类网上公开课金融科技课程[6]。

二、地方性高校“计算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为湖北省地方性高校限于专业实力目前还不具备双学位培养资格,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这两个专业建设上如何出特色,针对地方性高校“计算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其培养路径如下。

(一)科学制订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以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特色,培养既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又具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能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金融业务当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面向金融领域的大数据等前沿IT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金融知识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够在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科技相关工作。

(二)科研引导计算机类、金融学两个专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计算机科学中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金融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7-8],新技术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提出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融合科研课题,如进行证券交易时间序列相似度研究等。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把学科前沿动态、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严谨的工匠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金融学”融合建设的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并有机融合金融专业元素。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积极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如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融合大数据技术的移动软件开发课程改革”,开发大数据在移动端的应用大案例,建成高质量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项目建设以课程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实验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重点, 大数据云计算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可以与金融学习平台进行优化,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培养目标质量的专业实验室,研究实验教学新方法,如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开发的“证券交易数据管理”实践项目,分行业筛选符合市盈率、市净率要求的股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三、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针对金融学专业“金融+计算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要求中应明确毕业生需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具体课程的支撑,如数据库与数据分析基础、Python程序设计、互联网金融及量化交易基础等,建议开设的一些课程见表1。

目前金融学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计算机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在大一(下)的课程中已开展试点工作,课程讲授Office系列中的Access数据库基础和Python语言,偏重数据分析方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开发了多个案例,达到项目驱动的目的,现已开发Access2016基础实验——学生成绩管理;Python基础实验、数据类型与程序控制实验和函数与模块实验;Python与Office的综合应用实验——证券交易数据管理。特别是证券交易数据管理项目是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和Python量身定制的,证券交易数据管理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Python中Excel相关库应用,Python类的设计、使用;SQL中的建表、Insert语句;Access中的多表查询、参数查询、窗体/子窗体的创建和报表分组与汇总;相关证券知识,如市盈率、市净率等。实验任务与要求如下。

任务1:证券交易数据准备。选取部分证券数据进行分析练习,要分析的数据以上交所600开头代码的前20只股票为例,可以从东方财富、新浪财经等网站获取并保存为Excel文件。

任务2:创建数据库设计表结构。创建“证券交易数据管理”数据库,设计基本表,证券基本信息表所含字段为代码、名称、所属行业、地区、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上市日期及股东人数,3张交易数据表分别包含了代码、收盘价、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及换手率字段。

任务3:表创建与数据读入。在Pycharm环境下编程完成证券基本信息表、交易数据表的创建,给“证券交易数据管理”数据库中的4张表建立关联,实施参照完整性和级联更新相关字段。表的数据也是通过Python程序读取Excel文件写入数据库表实现的。

任务4:参数查询设计。在查询过程中输入证券所属行业,筛选出市盈率小于等于10,市净率小于等于1的股票,按市盈率升序排序。

任务5:窗体/子窗体设计。在“证券交易数据管理”数据库中,利用窗体设计视图创建一个“三天交易数据”主窗体和子窗体。

任务6:报表创建。创建一个报表能分行业显示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和涨幅。

教学改革方面的另一举措是进行了考试改革,目的在于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针对金融类学生该课程内容以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应用和Python编程为主,实践操作性强,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