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作者: 段燕英 冯湘玲 丁萍 杨飞 陈律摘 要: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其教学和科研均是围绕各种环境问题展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很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值得阐释和解答。另外,环境卫生学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积累,应该和专业知识一起向学生传授。该文分析环境卫生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和途径,为本课程在教学育人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并与其他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可行性和必要性;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088-04
Abstract: Environmental Health is a cours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tains diver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are worthy of explanation and clarification in order to comb biased ideas among young students and promote social mainstream moral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itself includes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which should be passed on together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actic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launching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give suggests on the strategy and pathway to execute in real context. The present article lays foundation for further carrying ou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other cours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Health;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 practicability and necessity; strategy; pathway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高等教育实践中众多事例都证明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然而,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当下,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当代青年人,单一的思政课程教育面临着“单兵作战”和“孤岛化”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随后,教育部相继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等系列文件来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从此,高等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环境卫生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教育中的专业课,是一门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产生各种反应的一门课程。环境卫生学是实现医学预防的重要课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环境对于保护群众健康至关重要,并且提出了具体措施:农村推广清洁能源,城镇加强规划和治理,重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加大力度重点管理重污染企业的排污行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点会向学生阐释农村生物燃料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引起的疾病负担、环境污染对人体各系统造成的健康损害及工业污染源的种类和危害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纲要中各项措施制定的科学基础。然而,为了让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具备职业使命感,从保护群众健康,维护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开展各项环保、监督工作,那么就有必要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环境卫生学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损害规律的探索和总结,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和人文元素。本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关注点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环境问题的出现又和很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后者是多数青年学生关注的,值得阐释和解答。德育和智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中从来都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当前背景下,进一步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梳理各种模糊、混乱或错误的思潮或行为,为青年人的成长释疑,是保证本专业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4]。因此,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入人文情结和思考,并实现两者的深入融通,是全面进行专业知识剖析传授的要求,也是新时期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更是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
二、环境卫生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分析
(一)古人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融合民族自豪感教育
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来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重视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点,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孟子·梁惠王上》有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强调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并已经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富强的基础,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然而,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就强调人是万物的中心,忽视人以外的生物和环境。从宗教角度看,西方普遍尊崇上帝,并不信奉轮回转世和“天人合一”,缺乏对环境万物的敬畏之心。近现代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迅猛提升,更加增强了西方世界征服万物和自然的信心,以至于接连发生多起引发关注的环境污染事件。惨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得西方社会意识到轻视自然和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古人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依然被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为预防医学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的理想[5]。
(二)环境生物性致病因素中新冠肺炎疫情融合爱
国主义和职业精神教育
环境中存在诸多致病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的生物性致病因素。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被发现。政府在确认疫情后,动员多方力量驰援武汉,采取了应收尽收、免费治疗的措施,尽最大可能保障疫情暴发地区群众的健康;同时对武汉进行封城,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控制疫情扩散,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国抗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国内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之际,应别国邀请积极参与他国的抗疫活动,包括选派有经验的抗疫专家和援助宝贵的抗疫物资,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与此相反,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减少经济损失,不惜淡化国内疫情,错失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有的领导人甚至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对外甩锅。将这两种做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6]。
医疗卫生工作者处于疫情的风暴口,特别是早期在传染性和死亡率不明的情况下,其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健康威胁的双重压力。然而,数以千万的以张定宇医生为代表的医疗人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一线,为救治病人作出了最大努力。预防医学工作者们默默地从事环境消杀、传染源排查、病毒检测和人群流调等工作,即使很少被媒体关注,但始终坚守在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扩散的第一线。还有很多其他岗位的工作者,如 “两山”医院的建设者、农产品供货商和社区工作人员等。引导学生体会支撑这些劳动者面对生命威胁不退缩的职业精神,让学生领悟到正是这样的职业精神使普通劳动者成为了特殊时期的行业楷模,使敬业精神耕植在每一名学生心中。
(三)大气污染融合“四个自信”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大气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经常被某些自媒体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留学生杨某某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甚至发表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一波崇洋媚外的危险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因此在大气污染部分,教师有必要阐释这个青年人关注的问题。
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几次大气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均发生在现在的发达国家。根据颗粒物的浓度监测数据,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程度比我国雾霾时期的污染程度高出很多倍,因此,大气污染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将逐渐改善。这个规律在工业革命后的发达国家中得到了证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的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的污染物排放和不断提高的治理水平。由此可见,空气污染是经济发展早期,任何国家都难以克服的困难,可以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却可以随着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这个规律在我国也必将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纷纷采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政策。很多发达国家借助这个机会,将本国重污染行业如汽车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借此转移工业污染源,这个行为也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
在阐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我国针对大气污染现状采取的各项新举措,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执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2020年版)及油品升级等,并指出提升科技水平和改进生产工艺是根治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办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并树立为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而勇攀科技高峰的志向[7]。
(四)水体重金属污染融合环保观念的教育
作者工作的学校位于长沙。学生们在湖南省长沙市学习生活几年,对本地的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在介绍水体污染时以湘江重金属污染为例:湘江上游的郴州、永州和衡阳等有数目众多的矿山和冶炼厂,开采、冶炼加上无序排放,使得湘江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同时,湘江流域是湖南的稻米主产地,灌溉水源如果有重金属污染将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还会对人群健康造成影响。根据环境卫生学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排放出的污染物会从一种环境介质进入另一种环境介质,造成空气、水和土壤的全面污染。当污染物进入土壤,在合适的条件下则会转移到稻米、蔬菜和水果中,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蓄积并产生健康危害。可见,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所有污染物,环境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原封不动地还给人类。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规范个人和身边人的行为,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健康保护好天蓝、地绿和水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