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课程混合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吴湘繁 徐燕 陈智
摘 要:2020年突发的全球疫情,加速了高等教育向“线上”延伸的推进。特别是管理应用类课程,急需进行混合教学改革。基于OBE理念,结合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及开放教育资源,构建组织行为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框架,并且阐述具体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内容。此课程的混合教学改革,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应用类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该文可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教学设计;OBE理念;组织行为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097-05
Abstract: The sudden global epidemic in 2020 has accelerated the exte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online". Especially for management application courses,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blended learning reform. Based on the OBE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 "rain classroom" and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online + offline"blended learning design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expounds the specific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 content. The blended learn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not only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lended learning of applied cours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Keywords: rain classroom;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BE concep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earning practice
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很难根本性地提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移动端的互联网工具。面对这样的情景,最好的办法是让移动设备进入课堂,让移动设备成为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的工具。“混合式”教学强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教学,适应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1]。通过在移动教学平台上集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使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具可塑性,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上”教学的推进。实际上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学、学习、评价和测试等环节也因技术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向本专业及非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其不同学分及要求的教学决定了“复制化”课堂教学己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及当下的后疫情时代,学校、教师及学生,要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准备。因此,借助雨课堂、MOOC和微课堂等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然而,仅仅实现网上课程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也同样不能适应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的高校现实教学生态。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现有文献关于具体课程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仍然不充分。另外涉及的具体课程限于以专业课为对象,关于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组织行为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此背景下进行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本文拟在深入总结混合教学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课程层次上OBE理念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并试图为建设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一、OBE理念和雨课堂介绍
(一)雨课堂介绍
2016年4月,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推出了雨课堂。此产品的定位是打造成为支持高等教育的智慧教学工具,旨在将教学中常用的微软PowerPoint与云计算、机器学习及基于手机端的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且综合运用到“线上+线下”的不同教学场景中,为学校、教师与学生提供融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支持[2]。
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支持了当下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进程。具体来说,雨课堂为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整合了全新的体验,促进了师生在多个环节的互动。首先,在课前阶段老师可以将课程讲义、视频资料等提前发送在雨课堂系统中。教师发送成功之后,学生可在微信的小程序中看到老师最新推送的资料。如果老师需要,可以在PPT或视频中嵌入语音进行说明或具体的学习指导,也可以时时查看学生是否已经进行相关资料的学习,对于没有按时预习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醒。其次,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打开微软PowerPoint的课件可启动雨课堂程序,并将基于电脑端的信息通过手机微信和教师与学生互联。学生可进行签到来完成班级的考勤,对于相关不懂的内容可利用“不懂”和“收藏”功能。教师收到多个“不懂”信息后可调整课程节奏,针对重点知识点讲解,而“收藏”功能主要方便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点整理。最后,在课后教师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推送相关单元测试、拓展材料等内容,进一步巩固与深化相关理论知识。
(二)OBE理念的内涵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可译为“产出导向教育”,最早于1981年由Spady提出。OBE理念的内涵,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驱动来进行反向的教学设计。其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倡导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与改进[3]。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关注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突出强调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或者说,OBE理念不只希望学生能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更强调对于相关知识的内在领悟。其学习的成果,不仅仅是碎片化的内容,而是相关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
“互联网+”时代使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成为大势所趋,或者说逐渐成为当下及未来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如何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是高校教师当下应该面对的新挑战。实际上高等教育现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多次迭代升级,早已不仅仅是“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更侧重于师生之间、生源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将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混合式教学中,对于后疫情时代推进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二、以OBE理念为基础的混合教学设计框架
(一)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定课程教学目标
OBE理念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评价与教学反馈”来设计。首要任务即是在教学之前,要对具体教学的课程教学设定目标。组织行为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主要关注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工作行为,因此有很强的实践应用特征。此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需与人才能力的培训有效衔接。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前开展相关调研必不可少。
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三步走。首先,要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了解与此课程相关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能力需求;其次,要结合相关大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认此课程在整体培养体系的定位,将组织行为学的拟定学习成果具体细化为可评估的能力指标,并且进一步将这些能力指标与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使此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机相连。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与学习期望有差异,可在课前进行班级的学习期望调研。在此基础上,还需构建基于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二)借助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OBE教育理念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将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融合,从而把教学重点从“理论讲授为主”延伸到“知识深度学习”。通常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将需要学生识记、理解等相对较低认知教学目标的内容通过“线上”的平台供学生自行学习。教师将相关课程PPT、视频讲解、案例等提前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并可在线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可及时跟进。而在“线下”的课堂中,则侧重于知识的实践应用。比如可通过课堂练习、分组讨论和案例解析等来帮助学生达成知识的整合应用、分析与评价具体问题等相对较高认知教学目标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的多层次培养目标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线上教学主要担任着“理论知识”传授的功能,而线下的课堂则担负着“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的培育功能。这种混合式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具有实践应用特点的管理类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知识点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则延展更多实践应用与知识整合的内容。混合式教学设计不但能达成OBE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三)全程质量监控,形成多元化考评体系
OBE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以确保“持续改进”。考核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希望通过考核评价来链接学习目标与教学过程,达成对学生教学结果的及时评估和有效反馈,从而保证对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从考核重心来说,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考核主要侧重于教学最终结果的测试上,强调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控制。而从考核内容上来说,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考核侧重于知识点考察而忽略了提升专业应用的能力。因此,全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很好契合了OBE的理念,也满足了管理实践类课程的考核需求。而考评体系的全程性,则体现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在教学设计中包含相关的考核内容。其中线上的学习过程,可借助于雨课堂、MOOC等教学平台及时获取线上学习的详细数据,实现过程的跟踪与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而线下的面对面学习过程,亦可借助于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及时采集教学相关教学的数据,实践能力提升的内容则由授课教师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案。考核的多元化则具体表现在考核内容的形式更加多维,如对相关理论知识可采用选择、问答和填空等形式来确认答案,而对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可采用小组讨论分享、案例分析等更为开放式的形式。
三、基于OBE理念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设定
确认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从多方进行需求挖掘。首先,根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初步确定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结合用人单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当下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此外,还需了解学生前期对相关学科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期望、学习动机等信息。在整合了各方的需求之后,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目标确定为课程以培养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为目的。在理论知识层面,学生要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组织中员工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可构建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能够对组织中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准确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